生态毒理学报


主编推荐

  • eDNA技术在水环境管理中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王辰;张依章;唐常源;闫振广;

    面对水生态系统胁迫加剧,亟须高效、灵敏、经济的生物调查方法以识别和量化水体物种。环境DNA(eDNA)技术凭借非侵入性、高灵敏度和高效率优势,在水生态评价中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其在水环境管理方面的应用仍面临标准化缺失、结果不确定性(如eDNA动态复杂、方法差异显著)及本土数据库不足等挑战。通过综述eDNA技术研究进展,分析其在管理应用中的瓶颈,并探讨优化方向,包括采样与流程革新、假阳性控制、引物优化、数据库完善、eDNA动态机制研究及样品类型选择等。旨在推动eDNA技术向标准化、常规化管理工具转化,为中国水生态管理的精准决策提供支持。

    2025年03期 v.2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氟烷基酸(PFAAs)前体物质的植物富集、代谢转化和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韩佳怡;赵淑艳;

    全氟烷基酸(PFAAs)作为一类重要的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其暴露所引发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含有非氟化结构的PFASs,也被称为PFAAs前体物质,根据生产工艺分为氟调聚化合物和全氟烷基磺酰胺衍生物两大类,在环境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可通过生物及非生物途径转化成PFAAs。植物是环境中PFASs的重要储存体,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和生物放大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PFAAs前体物质在植物体内的环境行为与效应在生态毒理学领域备受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PFAAs前体物质在植物中的富集、代谢转化和毒性效应,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植物可通过根系和叶面途径高效富集PFAAs前体物质,其富集能力和迁移能力受化合物理化性质(碳链长度、官能团和亲脂Ⅲ特性等)及植物种类和生理特征等因素影响。PFAAs前体物质在植物体内经Ⅰ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Ⅱ相代谢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相转运蛋白介导下发生生物转化,生成其他PFASs中间体及不同碳链长度的终端全氟羧酸(PFCAs)和全氟磺酸(PFSAs)。毒性效应研究显示,PFAAs前体物质通过影响植物生长、破坏光合系统、诱导氧化应激、干扰基因表达和代谢通路等对植物造成多重损害。未来研究需发展非靶向筛查技术精确识别PFAAs前体代谢转化产物及途径,建立构效关系模型,结合多组学与计算毒理学深入解析毒性机制,为其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20 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市居民全氟化合物的暴露特征与健康风险

    王思齐;李新瑜;姜丽英;

    为揭示普通城市居民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内暴露特征与潜在的健康风险,本研究测定了上海居民尿液中14种全氟化合物的内暴露水平,系统解析了其人群暴露特征与暴露来源,并定量评估了居民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该类物质在城市居民尿液中的检出浓度在<LOQ~104.54 ng·g~(-1)之间,表明该类物质在非职业暴露人群中广泛存在。检出的主要污染物为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钠(PFOS),检出率分别为49.5%和34.2%。中等长度链长PFASs检出率高于短链(碳原子数≤4)及长链(碳原子数≥8)PFASs。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普通人群污染物暴露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饮食摄入、食品包装材料和吸烟行为对普通人群全氟化合物暴露贡献较高。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BMI)人群中污染物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呈现出年轻群体暴露水平高、女性高于男性、高BMI高于低BMI的趋势,可能与化合物性质、生活方式和个体代谢特征有关。健康风险评估表明,普通非职业暴露人群经多种途径暴露于PFASs的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处于可接受水平,但长期累积暴露的健康风险依然不容忽视。研究结果为人群PFASs暴露风险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5年03期 v.20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与环境风险管控:从生态毒理到绿色发展”专题

  • 农药水生态风险评估的挑战与革新:整合生物动力学模型和中宇宙实验的视角

    李慧珍;游静;

    农药的广泛使用对水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但传统生态风险评估(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方法因忽视农药的脉冲式暴露和时空动态性、长期暴露的环境和生物动力学过程,以及生态系统中物种敏感性差异和相互作用等问题,难以准确评估真实水环境中农药的生态风险。本文梳理了导致农药ERA产生不确定性的核心问题,提出通过整合生物动力学模型(如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学)与中宇宙实验的风险评估框架,构建更科学的ERA方法体系,同时进一步结合新兴效应分析技术的发展(如替代毒理学、环境DNA、机器学习等方法)与管理政策的革新,实现新提出的ERA解决方案的落地实施。本文为突破农药ERA从实验室到真实环境的外推瓶颈,实现可持续农药管理提供了新研究视角。

    2025年03期 v.20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动态能量预算模型(DEB-IBM)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型溞的种群效应研究

    李久赢;侯琳;郑晶;金小伟;

    农药的广泛使用加剧了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丧失,如何科学界定农药生态安全阈值是其环境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现行农药评估体系主要依赖个体水平毒性终点,难以反映污染物对种群动态的长期影响。高效氯氟氰菊酯作为广谱类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凭借其高生物活性和脂溶性,可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非靶标水生生物产生长期毒性。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利用个体水平毒性实验结果优化毒性压力参数,构建基于个体的动态能量预算模型(Dynamic Energy Budget-Individual-Based Model, DEB-IBM),用以模拟和预测其对大型溞种群的毒性效应及阈值。个体实验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显著影响大型溞生命史特征,48 h-LC_(50)为1.6μg·L~(-1),基于繁殖和生长指标的NOEC分别为0.3μg·L~(-1)和0.1μg·L~(-1)。通过DEB-IBM模型模拟60 d的种群效应发现,低浓度(0~0.3μg·L~(-1))暴露下种群处于稳定状态,中浓度(0.4~0.6μg·L~(-1))时种群数量下降,高浓度(≥1.0μg·L~(-1))下种群崩溃甚至灭绝。种群水平的安全浓度阈值为0.3μg·L~(-1),临界胁迫浓度在0.4~0.6μg·L~(-1),可能导致种群灭绝的阈值为2.0μg·L~(-1)。通过DEB-IBM模型实现了从个体到种群水平的毒性外推,不仅揭示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型溞的多尺度毒性效应,同时验证了DEB-IBM模型在生态风险评估中的方法论价值,为农药对水生生物种群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新视角。

    2025年03期 v.20 4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运河流域地表水中防腐剂的污染水平及多介质归趋

    葛祎婷;皇甫永浩;吴季红;姜巍巍;卜庆伟;

    防腐剂在城市河流中广泛存在,参与多种介质传递过程,识别其生态风险及环境归趋过程对保障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分析了北运河地表水中10种防腐剂(苯并三氮唑类和羟基苯甲酸酯类)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并探究了典型防腐剂的环境归趋。结果表明,10种防腐剂总浓度为n.d.~7 990 ng·L~(-1),检出率为1%~99%。防腐剂类的高浓度点均集中分布在污水处理厂排口下游附近,表明污水排放可能是北运河流域地表水中防腐剂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防腐剂整体浓度呈现向下游沿程递减趋势,且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浓度递减较快。北运河地表水中防腐剂的整体生态风险水平较低,但是,5-甲基-1H-苯并三氮唑(5-TTri)在12%的采样点呈现出中高生态风险。三级逸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苯并三氮唑(BT)在空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模拟浓度分别为5.99×10~(-8) ng·m~(-3)、213 ng·L~(-1)、2.13×10~(-6) ng·g~(-1)、0.03 ng·g~(-1),而5-Ttri的则为4.36×10~(-5) ng·m~(-3)、373 ng·L~(-1)、4.55×10~(-4) ng·g~(-1)、0.36 ng·g~(-1)。地表水是BT和5-TTri的主要赋存介质,水相平流输出和降解是其消除的主要途径。研究可为城市河流中防腐剂污染和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0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化学品和新污染物管理政策及管控策略分析

    张家浩;樊团团;叶璟;胡晓钧;冯承莲;

    新污染物(new pollutants)是近些年来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重点课题。相对于人类已经拥有完备的检测手段、充分的管控力度和成熟的末端去除经验的传统污染物,新污染物的“新”在于其种类仍然在不断增加、监测管控的技术还未成体系、危害性、隐蔽性和持久性更大。因此,整个新污染物的防治课题将会是未来几十年内环境污染防治的主战场。为响应美丽中国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考虑到新污染物和化学品之间的关系以及政策在管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化学品和新污染物管控政策做系统介绍,分别从全球化学品和我国新污染物两方面介绍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阐述了国外化学品管控政策建设工作,最后对目前我国新污染物管控政策建设工作提出建议,以期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03期 v.20 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观点

  • 典型PFAS的肝毒性和脂代谢干扰效应研究进展

    尹乐陶;陈宣樾;秦占芬;

    很多文献都报道了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的肝毒性和脂代谢干扰效应。本文以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ic acid, PFOS)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2种典型PFAS为例,综述PFAS对哺乳动物肝毒性和脂代谢干扰效应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相对肝脏质量、组织结构以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 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水平6个指标,分析它们在不同文献中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以及共性的规律。结果发现,相对肝脏质量增加和组织学结构变化尤其是脂累积在所有文献中呈现一致的结果,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是PFOS和PFOA肝脏毒性最敏感的指标。血清ALT水平和AST水平增加只在部分文献中报道,一般出现在较高剂量、较长时间暴露的动物中。而血清TC和TG水平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果,显示这2个指标对PFAS不敏感。此外,本文对典型PFAS的肝毒性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PFAS肝毒性的分子起始事件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激活以外的其他关键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025年03期 v.20 8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第九届全国生态毒理学大会”专栏

  • 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在评估新污染物水生态风险中的应用研究

    黄佳怡;缪爱军;

    随着新污染物的频繁被检出,公众对其潜在生态风险的关注也在日益增加。然而,现有的水生态风险评估多侧重于金属和常见有机污染物,而新污染物的相关研究严重缺乏。与此同时,传统的静态剂量-效应模型,虽然能确定新污染物在特定时间点的效应,但无法准确评估其在真实环境中低剂量长期暴露条件下的风险。为此,生态毒理学中的毒代-毒效动力学(toxicokinetic-toxicodynamic, TK-TD)模型作为一种基于时间动态演变的风险评估工具,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TK-TD模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分类,并分析了其在水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重点探讨了TK-TD模型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等4类新污染物水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展,该模型能够解释多因素影响下新污染物的毒性机理,并预测复杂暴露条件下新污染物产生生物效应的动态过程。最后,本文对比了不同类型新污染物风险评估的侧重点,总结了TK-TD模型在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中的优势,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水生态系统中新污染物的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3期 v.20 9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在纳米颗粒内暴露评估中的应用进展与挑战

    张皓真;于棋;韩东晖;吴烨;齐耀辉;林诗颖;黄河;汪光;

    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生理毒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 PBTK)模型为评估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统称ADME)以及毒性效应等过程提供了系统性的描述。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模型构建中ADME特性的定量描述、模型框架、参数确定及验证方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纳入有限、缺乏环境因子相关参数、通用性模型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对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发展提出展望。

    2025年03期 v.20 10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进展

    赵曼淇;刘璟;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ester flame retardants, OPFRs)是传统溴化阻燃剂的主要替代品,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PFRs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甲状腺/肾上腺三大内分泌轴的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现有环境流行病学调查与毒理学研究,系统性总结了OPFRs对下丘脑-垂体轴、性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毒性机制。最后,本文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2025年03期 v.20 12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Morgan分子指纹和梯度提升回归树的有机化学品鱼类生物富集因子预测研究

    董轩志;徐振鹏;刘思宇;赵洪霞;肖冰;曲宝成;

    化学品污染的现状日益严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风险。因此,在使用化学品之前评估其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是非常必要的。化学品的生物富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是其主要参数之一。然而,由于化学品种类繁多,且通过实验测定耗时低效,鉴于这一现状,开发出高效的BCF预测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Morgan分子指纹来作为输入特征,并选择了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 GBRT)模型来预测BCF值,采用谷本相似度来表征适用性域,通过夏普利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对分子结构的特征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氯代烃、氯代芳香烃、芳香烃、芳香碳子结构的化学品更容易在生物中积累,表现出较高的BCF值。相反,具备羟基、乙烯碳的化学品则表现出较低的生物富集倾向,其BCF值相应偏低。这一发现为评估化学品的环境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2025年03期 v.20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市母乳和液态奶中有机磷酸酯化合物的赋存特性和健康风险评估

    杜睿琪;陈媛媛;周静;李柯欣;张晓岚;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污染物。鉴于膳食摄入是人群接触OPEs的重要途径,科学评估母乳喂养等食源性暴露对婴幼儿人群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系统分析了上海地区母乳和液态奶中30多种OPEs的浓度水平和赋存特性,通过饮食摄入量计算评估了其对婴幼儿的可能健康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母乳和液态奶中普遍存在多种OPEs污染物,母乳OPEs总浓度范围为84.5~8.35×10~2 ng·L~(-1),中值为2.74×10~2 ng·L~(-1);液态奶的总浓度和中值则分别为1.11×10~3~6.03×10~3 ng·L~(-1)和2.08×10~3 ng·L~(-1)。与现有文献数据相比,整体污染程度都处于中上游水平。母乳和液态奶的重要污染物包括磷酸三(2-氯异丙基)酯(TCPP)、磷酸三乙酯(TEP)、磷酸三(2,3-二溴丙基)酯(TDBPP)和磷酸三苯酯(TPhP)等,浓度范围在12.4~2.00×10~2 ng·L~(-1)。母乳和液态奶的重要污染物种类均存在地区差别。液态奶中烷基类OPEs的浓度也显著高于母乳。母乳和液态奶的浓度百分比组成谱比较复杂,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母乳TCPP、母乳TPhP和液态奶TCPP(10.3%~37.3%)。母乳中部分结构相似的磷酸三酯以及TCPP和对应磷酸二酯间均存在显著的浓度相关性(P<0.05),这显示了一些污染物的共同来源特征;但液态奶的OPEs污染物同源性较差。另外,高暴露场景下0~6个月婴儿通过母乳喂养产生的OPEs日摄入量(71.3 ng·kg~(-1)·d~(-1))高于6~12个月婴儿(5.15 ng·kg~(-1)·d~(-1))。同样情况下通过液态奶摄入的OPEs,儿童(3~6岁)也高于成人。母乳和液态奶OPEs对婴幼儿的健康风险较低(HQ<10~(-2)),但仍应持续关注重要风险贡献因子TCPP和TDBPP的影响。

    2025年03期 v.20 14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因敲除水生模式动物在环境毒理中的应用进展

    陈雅芳;谢坤;陈子怡;吴伟超;章泽艳;周新怡;

    基因敲除技术作为一种精准干预基因的方法,在解析基因的功能和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机制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仅依赖陆生哺乳动物无法全面评估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污染风险。因此,将基因敲除技术应用于水生模式动物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本文系统介绍了3种典型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并综述了近10年来基因敲除水生模式动物在探究基因功能和环境污染物毒性作用机制中的应用。通过靶向敲除关键基因,明确了目标基因在视觉引导、情绪调控、代谢平衡、心脏发育和眼睛发育等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且发现生物体中存在功能冗余的基因网络,可在关键基因缺失时发挥补偿作用。此外,在生物体响应环境污染物胁迫时,不同基因在污染物引起的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心脏毒性、生殖毒性、肾脏毒性和重金属解毒等毒性效应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最后,本文对基因敲除技术在水生生态毒理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物毒性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推动有效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20 15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水环境中含氟药物的污染及生态风险

    岳凝;李雅轩;李丹;严欣;王丁丁;叶璟;侯梅芳;吴范宏;

    含氟药物通常具有较好的药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在上市药物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然而,其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影响研究仍不足。本研究采用荟萃分析(meta-analysis, Meta)、物种敏感性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模型和风险商(hazardous quotient, HQ)评价,系统评估了含氟药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通过荟萃分析整合了377个样本的52种含氟药物污染数据,结果表明医院废水的污染最为严重,心血管和抗感染类药物的浓度逐年上升。中国水体中含氟药物种类达到30种,而在南非水体中污染最为严重,含氟药物的污染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SSD分析结果显示,藻类对多数含氟药物毒性最为敏感。利培酮、阿托伐他汀和比卡鲁胺等药物对水生生物具有较高长期风险,可能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危害。本研究为含氟药物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危害。

    2025年03期 v.20 18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机磷类阻燃剂调控孕烷X受体的分子机制

    孙雯玥;张延明;康明敏;王丽娟;徐建富;许苗军;

    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 PX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可充当配体激活PXR。PXR在激活状态下,可以调节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和其他代谢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有机磷类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 OPFRs)作为一类使用最为广泛的阻燃材料添加剂,其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已逐渐显现。研究表明有机磷类阻燃剂作为外源配体,能够激活PXR引起内分泌系统代谢紊乱,进而对生物体造成损伤。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有机磷类阻燃剂调控PXR的分子机制日益备受关注。本文从有机磷类阻燃剂的结构特征、有机磷类阻燃剂与PXR的结合机制、调控的信号通路、导致的生物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有机磷类阻燃剂作为外源配体能够特异性激活PXR。相比于烷基OPFRs和卤代OPFRs,芳基OPFRs对PXR显示出更强的激动活性,且OPFRs的三酯化合物比二酯化合物表现出更强的激动活性。分子对接模拟结果也揭示了有机磷类阻燃剂与PXR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并进一步证实OPFRs是PXR的有效配体。其中,有机磷类阻燃剂与PXR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相互结合。有机磷类阻燃剂的化学结构特征决定了其与PXR的分子结合能力,进而产生了相应的生物效应。

    2025年03期 v.20 199-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壬基酚和17β-雌二醇对子陵吻鰕虎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毒性作用机制

    汪敏;谷鹏飞;姚淑媛;谈凯;赵凯;宋婧;

    壬基酚(nonylphenol, NP)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异种雌激素,而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E_2)是生物体内合成的天然雌激素。这2种物质都可能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进而影响其生殖和发育过程。为了揭示NP和E_2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子陵吻虾虎鱼为模型,深入探讨了短期暴露于不同浓度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子陵吻鰕虎鱼在E_2(浓度分别为0、1、10、100 ng·L~(-1))和NP(浓度分别为0、10、100、1 000 ng·L~(-1))暴露下,其促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在100 ng·L~(-1)E_2暴露下更为明显。促黄体生成激素受体(lhr)在10 ng·L~(-1)E_2和1 000 ng·L~(-1)NP暴露下较高。此外,外源性E_2和NP的暴露使得子陵吻鰕虎鱼血浆中的E_2水平呈上升趋势,对雌激素受体α(erα)的影响有限,但雌激素受体β1(erβ1)的表达在E_2和NP处理下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同时,卵黄蛋白原(VTG)表达量在E_2和NP的作用下显著增加,并随浓度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外源性E_2和NP通过影响子陵吻鰕虎鱼HPG轴的关键激素和受体,进而干扰其生殖内分泌系统。这些发现强调了环境雌激素对水生生物生殖健康的潜在风险,并为未来水环境雌激素污染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0 21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典型新污染物对微藻的毒性机制研究进展:生理和生化视角

    张天琪;冯承莲;刘超男;李原婷;孙丽娟;侯梅芳;叶璟;邱黎敏;

    新污染物已在水体当中广泛存在,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等特性,对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我国已将新污染物治理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研究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藻类作为水生生境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生理生化过程的任何变化都将对水生环境中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平衡性及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几种典型新污染物对微藻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其对微藻细胞生长、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氧化应激、能量转化及信号传导方面的毒性作用,旨在揭示新污染物对微藻的多种毒性机制。进而,本文讨论并展望了未来新污染物对微藻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方向,为建立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安全阈值和科学评估新污染物的潜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20 22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鄱阳湖流域锦江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赋存特征、时空分布及来源分析

    楼倩;韩柳;何涛;刘梦婷;丁惠君;吴亦潇;

    锦江流域生猪养殖业发达,流域内抗生素和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锦江流域水体及周边汇入河流的养猪场排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为调查对象,探究了4类15种常见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并采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水体中ARGs和可移动基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s)的种类和丰度,对比分析了锦江流域水体抗生素及ARGs污染状况,探究了锦江河流中抗生素和ARG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锦江河流、周边污水处理厂尾水和养猪场排水中磺胺甲噁唑、土霉素、金霉素检出率均达100%,且检出浓度较高的分别为锦江河流中磺胺类抗生素(0.22~50.16 ng·L~(-1))、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氧氟沙星(29.51~163.12 ng·L~(-1))和养猪场排水中土霉素(462.45~2 170.94 ng·L~(-1))、强力霉素(170.80~498.73 ng·L~(-1));相对于其他抗生素,锦江河流中磺胺甲噁唑、氧氟沙星和罗红霉素的中等生态风险值得关注;在空间分布上,锦江河流中仅磺胺类抗生素浓度波动较大且在上游、下游点位均出现峰值;在时间分布上,农业管理政策出台和季节水量变化是影响锦江地表水中抗生素年际和月际变化的重要原因。锦江河流中检出ARGs亚型277种,显著高于污水处理厂尾水(73种)和养猪场排水(149种);ARGs相对丰度变化范围为1.16×10~(-4)~9.38×10~(-1)(相对于16S rRNA),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3类ARGs分别为多重耐药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不同的MGEs能够促进锦江水体中利胆醇类、磺胺类、四环素类、二氨基嘧啶类等ARGs的水平转移。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锦江地表水中抗生素检出浓度和ARGs检出数量处在中等水平。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 PCo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共同表明,锦江河流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有污水处理厂尾水、规模化生猪养殖及人类医疗废水,ARGs组成则主要受养猪废水中携带的ARGs影响。

    2025年03期 v.20 233-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0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核标记荧光纳米银制备及其生态毒理学应用

    赵敏伊;梁丁元;范文宏;

    纳米银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其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排放到水环境中,这引发了研究者对其是否具有生态毒性的思考。由于纳米银会在水环境中发生溶出、氧化还原等复杂的迁移转化行为,导致目前的研究对于纳米银的毒性机制的认识不够清晰,主要的原因在于欠缺追踪纳米银复杂环境行为的研究手段。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双标记纳米银材料(荧光及金核标记),通过探究其与普通纳米银、金核单标记纳米银之间的理化性质、环境行为和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与分布差异,评估了其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制备的双标记荧光纳米银包金材料除荧光特性外,其他理化性质和环境行为与纳米银、金核标记纳米银相似,可用于追踪环境介质中的纳米银。利用金核可以定量分析纳米银在莱茵衣藻、四膜虫和大型溞3种生物体内的摄入和转化,发现生物体内的银积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纳米银被暴露于生物体后,在较短时间内会在生物体内快速积累,后期可能存在溶出银离子和颗粒态纳米银的排出过程。利用制备的双标记材料追踪了四膜虫体内纳米银,在四膜虫体内可以检测到分布不均匀的荧光信号,初步实现了生物体内的可视化。综上,设计制备的双标记材料有望同时实现纳米银在生物体内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具备良好的生态毒理学应用前景。

    2025年03期 v.20 253-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纳米CuO对植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姜丽思;于子芮;韩宇歌;陈禹含;富薇;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CuO材料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电化学、光电、能源催化和生物医药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其广泛使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风险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环境介质中的纳米CuO可通过大气沉降、水体迁移等途径进入植物系统,经根表吸附-内化-转运等过程在植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释放Cu~(2+)、氧化胁迫、基因调控等多种方式对植物个体形态、生理生化、细胞和基因等各个方面造成毒性效应,且不同影响因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对植物胁迫造成的毒性效应也会有所不同。本文聚焦近年来纳米CuO对植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植物毒性效应作用的影响因素和与其他污染物共暴露对植物的毒性效应进行分析和综述,并对后续建立更精确的研究方法、探究纳米CuO的环境行为及效应和深入研究纳米CuO与生物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展望,将有助于完善纳米材料生态毒理学理论体系,推动纳米材料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环保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制定纳米材料使用规范、农业部门建立污染物防控体系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0 26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定量检测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方法研究

    汪庆;高子敖;李西清;郭欣妍;牛春艳;邱靖昊;葛文杰;倪妮;王娜;

    随着水环境中新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的污染愈加严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方法的统一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用污水、湖水等不同水样,在直接过膜法和低温冷冻高速离心法这2种不同预处理方法下,使用2种广泛采用的DNA提取方法(FastDNA~(TM) SPIN Kit for Soil试剂盒、天根Magnetic Soil and Stool DNA Kit磁珠法土壤和粪便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水样中的DNA进行提取,然后建立qPCR方法进一步对12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和1类整合子进行定量检测。本研究拟从菌体富集效率、DNA提取效果和定量质控等方面优化预处理、DNA提取和qPCR定量检测等步骤。结果发现,直接过膜的前处理方法使得DNA提取浓度和菌体富集效率更高。FastDNA~(TM) SPIN Kit for Soil试剂盒提取的DNA浓度更高。同时,建议在定量过程中添加以超纯水为基质的空白对照来避免引物二聚体的干扰。为了减少qPCR测量的变异性并提高精密度,每次qPCR运行包括一式三份的标准曲线的样品,并添加阳性对照。使用认证的标准品验证qPCR所得结果的正确度,以提高准确性并支持实验室间的均一性。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可靠高效的抗生素ARGs的qPCR检测技术,为构建水环境中抗生素ARGs检测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v.20 276-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3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淡水背角无齿蚌Sox2 cDNA克隆、表征及其对双酚A诱导损伤的响应

    薛士鹏;连云峰;王奇正;夏西超;

    Sox2是一种胚胎干细胞抗原,对早期胚胎发育、组织稳态和免疫调节都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从淡水双壳动物背角无齿蚌体内克隆出一个完整的Sox2 cDNA序列,并命名为AwSox2。通过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分析双酚A(BPA)处理后的睾丸组织变化。使用实时定量PCR测定了BPA、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激发条件下的AwSox2表达水平。AwSox2的全长cDNA含有一个由927个核苷酸组成的可读框,具有Sox2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在BPA处理组中观察到明显的精子细胞变性和不规则排列,以及聚集死亡和缠结精子细胞。BPA处理可导致背角无齿蚌睾丸中的AwSox2表达出现剂量依赖性的上调。此外,与对照组相比,LPS和Poly I:C(免疫激发剂)处理显著诱导肝胰脏、鳃和血细胞中AwSox2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AwSox2上调与BPA处理导致的精原干细胞凋亡以及双壳动物背角无齿蚌针对LPS和Poly I:C激发的免疫防御能力增强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对BPA对环境污染的重视。

    2025年03期 v.20 287-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铅锌矿厂区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及其对土壤重金属的响应

    陈凌云;苑煜思;朱时应;董刚;杜海峰;刘汉成;

    铅锌矿厂区排放的粉尘经大气沉降后回归到土壤,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造成深刻影响。重金属不仅威胁土壤微型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在植物体内富集后通过食物链传递到生物体内,进而引起生物机理反应或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纤毛虫作为土壤微型动物主要类群之一,对重金属极度敏感,同时又可作为指示生物来反映土壤健康。为探究纤毛虫群落组成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甘肃锌冶炼厂周边农田5块小麦样地中采集25份土壤样品,使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蛋白银染色法”对土壤纤毛虫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共鉴定到纤毛虫34种,隶属于6纲8目15科23属,各样点间生物多样性呈显著性差异(P<0.05);(2)近厂区下风向S2样点土壤中Cd、Pb和Zn含量远大于其他样点,同时Cd、Pb、Cu、Zn含量在各样点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3)位于厂区上风向参照样点S1与距离厂区最远的样点S5纤毛虫群落复杂且物种组成相似;随着距离变远,S2至S4样点物种数和多样性呈逐渐下降趋势,且S2样点以肉食性纤毛虫为主,S5样点以菌食性纤毛虫为主;(4)Mantel分析结果表明,S3样点纤毛虫群落组成与Cr、Ni、Cu、Co、Mn含量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Cd含量对于纤毛虫群落的影响最大,Cr含量对于纤毛虫群落的影响最小,电导率(EC)和pH是影响不同样点间纤毛虫群落组成的主要理化因子;(5)中华棘毛虫(Sterkiella sinica)和瘦尾虫一种(Uroleptussp.)可以作为监测该区域土壤Cd、Cr、Cu、Co含量变化的指示生物。

    2025年03期 v.20 299-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毒性的效应标记物研究

    齐丽华;叶宗其;李欣蕊;麻明鑫;申欣;蔡月凤;

    溴氰菊酯(deltamethrin)作为Ⅱ型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synthetic pyrethroids, SPs),会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水域,对水生生物存在潜在威胁。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对象,筛选对溴氰菊酯响应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并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法评估其毒性效应。实验将菲律宾蛤仔暴露于0.3、3和30 μg·L~(-1)溴氰菊酯中,分别在第0天、第1天、第3天、第6天、第10天、第15天和第21天取其组织样品。通过气相色谱法探明溴氰菊酯在其体内的蓄积特征,并从生理生化和基因转录水平研究其毒性效应,经相关性分析和整合生物标志物指数(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IBR)筛选敏感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溴氰菊酯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蓄积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在溴氰菊酯胁迫下,菲律宾蛤仔体内解毒代谢、抗氧化相关的酶活性与基因表达呈诱导或抑制的动态变化。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后期会引发细胞凋亡,神经信号传导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也降低。根据相关性分析,将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AChE的活性以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 3)和p5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整合,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在溴氰菊酯胁迫下,菲律宾蛤仔的IBR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第10天达到最大值。综上,通过相关性分析结合IBR法评估,推荐将GST活性和caspase 3基因相对表达量作为菲律宾蛤仔应对溴氰菊酯胁迫的生物标志物。在溴氰菊酯污染早期,通过检测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反映环境中溴氰菊酯的污染水平,实现对污染的动态监测及有效预警。

    2025年03期 v.20 310-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第十届全国生态毒理学大会”专栏

  • 湘江干流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及蓝藻水华防控策略研究

    钟宇;尚可;田石强;李耀宇;付广义;陈颖;郭晶;李濠;苏樑;

    为研究湖库型河流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选取湘江干流5个典型区段18个国控、省控断面,通过采样分析、数据收集等方式获取藻密度、优势门类、微囊藻毒素、水质(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水文(流速)、气象(气温、降雨量、风速)等数据,分析湘江各区段水质特征及水华发生现状,研究环境因子对藻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湘江干流5个典型区段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但流经衡阳段时,污染物浓度有所升高;湘江各区段优势门类均为蓝藻门,微囊藻毒素均未检出;藻密度除株洲段在6月达到最大值外,其他区段均为9月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藻密度与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流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质、水文和气象条件均影响蓝藻水华发生,其中总磷、降水量、气温对藻密度的影响较大。基于环境因子对藻密度的影响,从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管控外源污染输入、加强水动力控制、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等方面提出蓝藻水华防控对策。

    2025年03期 v.20 326-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河湖水生态环境监测和健康评估”专栏

  • 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物量特征及生态质量评价

    钟雪菲;李艺;吕铃钥;王静静;鲍思敏;熊浩;沈建忠;王军;

    摄食方式是反映物种对环境条件适宜性的典型属性。流水生态系统中功能摄食类群的分布及其生物量可以反映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干扰下水生生态系统的过程。本研究以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的烟台市主要河流为研究区域,探讨城市化影响下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及其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并对河流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于2023年4月、7月、9月对烟台市主要的7条河流(五龙河、蚬河、富水河、夹河、辛安河、黄水河、界河)共19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140个分类单元。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中收集者生物量最大(占比45.67%),其次是刮食者(30.44%)、滤食者(12.96%)、杂食者(6.84%)、捕食者(3.09%)、撕食者(0.99%)和寄生者(0.005 4%)。功能摄食类群组成和生物量在不同样点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P<0.05)。RDA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与大型底栖动物摄食类群变异显著相关(P<0.05)。应用基于生物量的功能摄食类群均匀度指数(b_j_(FD))评价烟台市河流的生态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烟台市河流总体为中等污染水平,4月(样点平均b_j_(FD)值为0.537 8)>9月(平均b_j_(FD)值为0.466 1)>7月(平均b_j_(FD)值为0.381 2)。研究结果可为烟台市及其他城市河流健康状况评估及河流水生态健康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20 33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水生环境中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研究进展

    王培怡;李伟强;周冉冉;卫恒臣;丁竹红;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denitrifying 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 DAMO)过程是偶联碳氮循环的重要过程,在氧化CH_4的同时还原NO_3~-或NO_2~-,对缓解温室效应和富营养化问题具有双重意义。现有研究表明,隶属于NC10门的细菌和ANME-2d的古菌是介导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型的DAMO过程的功能微生物,二者在全球主要水生生态环境中均有广泛的分布,但是对于其分布规律、环境调控机制及对总DAMO的相对贡献仍缺乏系统认识。鉴于此,本文系统综述了DAMO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研究进展:(1)总结了自然环境中DAMO潜在速率和功能微生物的检测方法;(2)汇总了DAMO过程及其功能微生物在水生环境中的分布规律;(3)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综述研究表明,温度、氧、pH、NO_3~-/NO_2~-、甲烷与有机质、盐度等因素是调控自然水环境中DAMO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DAMO速率在红树林、潮滩、富营养化湖泊(如滇池)、稻田等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生境中高于其他生境,但考虑到不同生境在陆地和海岸带系统中的分布、面积不同,不同水环境对DAMO总体贡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ANME-2d古菌利用多种电子受体如Fe(Ⅲ)、Mn(Ⅳ)等金属氧化物进行CH_4厌氧氧化的选择机制和对CH_4去除的生态效应尚不清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2025年03期 v.20 349-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的环境污染物多世代毒性效应和机制研究进展

    王新怡;夏启明;刘梦可;詹洪迪;陈中豪;马瑞;王牧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们对于环境污染的研究以及环境污染对生态和人类产生问题的研究也日益重要。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有一种使用率非常高的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具有获得渠道便利、生长维持简单、生存周期短、易于观察、与人类基因组高度相似等优点。在环境毒理学实验中,可以利用不同缺陷型品系的秀丽线虫进行环境污染物的多世代毒性效应研究,其中进行毒理表型分析有寿命、发育、产卵、运动行为等实验终点。除此之外,可利用高敏感多组学对暴露于污染物的线虫进行基因分析,达到全面解读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以及作用机制。本文重点叙述了亲本单代暴露、连续多代暴露、隔代暴露、间接暴露于重金属、纳米材料、有机物等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污染物对秀丽线虫产生的毒性影响,归纳了每种环境污染物及4种暴露方式对线虫亲代和子代造成毒效应的机制,如DNA损伤、氧化应激、生殖毒性、代谢损伤以及神经损伤等。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种污染物产生的毒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理化性质有关。最后,论文提出此后秀丽线虫在环境毒理学中的研究关键以及重点,其中包括:环境污染物诱导秀丽线虫毒效应的分子机制,如毒性物质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调控等;秀丽线虫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暴露于污染物对发育、寿命等的影响;综合考虑实验条件,如暴露介质不同、暴露环境温度和湿度不同以及样品制备和统计分析方法不同造成的误差等。综合现实意义来看,未来的研究应利用秀丽线虫作为模式生物继续深入探索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结合实际条件应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化实验方法为环境保护和毒性物质评估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0 363-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1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典型农药对蜜蜂肠道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徐沛儿;张笑笑;王梓文;周成琰;夏悦;徐悦;蓝婷;殷玲;

    蜜蜂作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传粉者,其健康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近年来,农药的广泛使用对蜜蜂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农药干扰蜜蜂肠道微生物群落平衡而危害蜜蜂健康的影响也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该文章旨在综合分析典型农药对蜜蜂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特别关注农药如何改变蜜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这些变化对蜜蜂健康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潜在影响,提出减少农药风险和保护蜜蜂肠道健康对于确保全球食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以期为制定更环保的农业实践和蜜蜂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20 39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纳米塑料与有机污染物对甲壳类动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符开霞;张莹莹;杨驰;李二超;谢嘉;

    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 MNPs)是备受关注的新兴污染物,其对生物体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已有大量研究。其中,MNPs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尤其是对全球重要的经济类物种——甲壳类动物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例如存活率降低、生长发育受阻、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等,从而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和细胞毒性反应。MNPs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往往能作为载体与环境中包括有机污染物(organic pollutants)等在内的毒性物质共同作用于机体,产生复合毒性。本文综述了甲壳类动物体内MNPs和有机污染物的积累情况,系统地阐述了MNPs单独暴露,以及与有机污染物复合暴露对甲壳类动物产生的一系列毒性作用,包括发育毒性、氧化应激、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和肠道菌群等;此外,还归纳了MNPs与有机污染物复合暴露对甲壳类动物的毒性作用机制。目前,MNPs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效应难以预测和评估,大多数研究表明两者复合会产生协同或拮抗毒性效应,从而影响甲壳类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但它们的复合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未来应继续探索MNPs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及相互作用机制。同时,本综述也为MNPs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毒性研究提出展望,为评价MNPs与有机污染物对甲壳类动物的生态风险及其对人类构成的健康风险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03期 v.20 397-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研究论文

  • 利用人胚胎干细胞诱导的拟胚体模型探究4种酚类抗氧化剂的发育毒性

    那迪热·尼加提;木拉提·居来提;胡博文;

    酚类抗氧化剂因为其低毒以及对人体健康危害小等特点,在食品、化妆品、制药等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而随着其用量的增加,其环境毒性风险也进一步提升,但目前对其发育毒性效应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了4种酚类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butylhydroquinone, TBHQ)、二丁基羟基甲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BHT)、没食子酸丙酯(propyl gallate, PG)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BHA),并利用基于人胚胎干细胞的拟胚体模型,探究了上述物质的发育毒性。实验中分别采用了1 nmol·L~(-1)、10 nmol·L~(-1)、100 nmol·L~(-1)的不同浓度上述污染物,分别在拟胚体的形成过程中全程暴露,并检测了拟胚体各胚层标志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反映上述抗氧化剂对拟胚体的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浓度下,BHA和BHT主要影响外胚层发育过程,TBHQ主要影响中胚层发育过程,而PG主要影响中胚层和内胚层的发育过程。本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浓度的酚类抗氧化剂对胚胎发育过程中各胚层都有潜在的毒性效应,对其未来应用应当谨慎。

    2025年03期 v.20 412-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与天然沉积物孵育形成生物膜的组成特征差异

    唐金灿;梁莉莉;王亚芬;

    沉积物生物膜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EPS)影响其理化特性及生态功能。明确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生物膜的形成特征,对于精准评估污染物的生态毒性与修复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比研究了2种不同质地的人工沉积物——砂质黏质粉砂(ASC)和砂质粉砂(ASS,其黏粒含量比ASC低10%),与天然湖泊沉积物(NS)在孵育45 d期间的生物膜形成特征,重点关注EPS增长特征及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组成动态。结果表明,人工沉积物中EPS含量显著增长,主要组分为胞外蛋白(47.0%~98.9%),孵育约3周后趋于稳定,达1 000μg·g~(-1),而胞外多糖的含量在15~25μg·g~(-1)。根据Logistic生长模型,ASC和ASS蛋白含量的平均增长速率分别为0.302 d~(-1)和0.335 d~(-1),粗质沉积物中ASS增长更快。微生物脂肪酸甲酯图谱分析显示,人工沉积物与NS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超过90%,其主要差异体现在好氧真核类群的相对丰度;随孵育时间延长,ASC与ASS组间生物膜群落组成差异增大,尤其是ASS中好氧与厌氧功能微生物的比值更高(2.7 vs. 2.5)。生物膜增长稳定后,人工沉积物的总有机质含量和渗透系数也趋于稳定,含水率则呈稳定上升趋势;而NS的总EPS含量无显著增长,为(254±43)μg·g~(-1),尽管其初始含水率和总有机质含量水平更高,但均呈下降趋势。该结果表明,生物膜的生长阶段(如增长期或稳定期)将直接影响沉积物的理化特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人工与天然沉积物间生物膜形成特征的差异,并为探究生态修复中沉积物生物膜作用的室内模拟实验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2025年03期 v.20 424-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体中磷酸三(2-氯丙基)酯的水生态风险评估

    张耀霖;黄锟漾;张晓蕾;桂徐静;李慧珍;游静;

    有机磷阻燃剂因其良好的阻燃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建材、纺织和化工等行业,易通过挥发、磨损等形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经径流冲刷和干湿沉降等方式汇入海洋,威胁海洋生态健康。当前水生态风险评估多基于模式生物的毒性阈值,缺乏本土物种毒理学数据,且多针对淡水生物,导致其不确定性大。本文选择7种中国本土海洋生物为测试生物,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为代表化合物,建立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确定基于本土生物的海洋水生态风险阈值,以此评估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体中TCPP的水生态风险。TCPP对本土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阈值(半数致死/效应浓度)为10.4~184 mg·L~(-1),获得危害5%生物浓度为7.08 mg·L~(-1),水生态风险阈值为7.08×10~(-3) mg·L~(-1)。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水体中TCPP的风险商为<0.001~0.253,处于低风险水平。

    2025年03期 v.20 437-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法的毒死蜱土壤环境基准研究

    苏可欣;汤其阳;王鑫伟;李梅;

    毒死蜱(chlorpyrifos, CPF)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高效杀虫剂,因具有持久性和难降解性,对环境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然而,目前我国尚未明确规定CPF的土壤安全浓度,且相关科学完善的土壤基准研究仍较为匮乏,导致土壤生态安全风险评估缺乏充分依据。本研究针对多种土壤生物开展梯度浓度CPF毒性试验,结合数据库与文献毒性和富集数据,构建了本土CPF土壤陆生慢性毒性数据集及农作物富集数据集,揭示了CPF的毒性特征及潜在危害。同时,采用5种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模型推导出CPF的土壤生态基准值和农产品安全基准值。研究表明,在14 d的暴露周期内,CPF在土壤中保持稳定,残留含量占初始暴露浓度的69.23%~91.22%。CPF对非目标土壤生物的慢性毒性阈值范围为2.50~136.08 mg·kg~(-1);此外,CPF在土壤与农作物之间的生物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 BCF)范围为0.016~2.56,不同农作物间富集能力差异显著,最高可达156倍;在SSD模型中,玻尔兹曼(Boltzmann)分布模型被确定为推导CPF土壤生态环境基准值的最优模型,推导的基准值为0.26 mg·kg~(-1);而基于伯尔三参数分布(BurrⅢ)模型推导的农产品安全基准值为0.012 mg·kg~(-1),两者基准值相差21.4倍,反映了在制定土壤基准时,需要更加关注不同保护目标的精准分级保护。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制定分级分类保护土壤环境标准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方法指导。

    2025年03期 v.20 448-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相关浓度溴氰菊酯暴露对成年罗氏沼虾毒性效应

    唐琳;张海琪;吴琦芳;徐磊;黄爱霞;孙博怿;王俊;林锋;赵美蓉;周冬仁;

    随着全球农业的快速发展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如溴氰菊酯因其高效、低毒和易降解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水产养殖中,但其对水生生物尤其是甲壳类动物的毒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以罗氏沼虾为研究对象,通过96 h半致死浓度(LC_(50))评估了溴氰菊酯的急性毒性,并在0.03~0.27μg·L~(-1)浓度下进行了为期21 d的暴露实验,系统分析了溴氰菊酯对罗氏沼虾组织结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评估其慢性毒性。结果显示,溴氰菊酯对罗氏沼虾的96 h-LC_(50)为0.540μg·L~(-1),安全浓度为0.043 9μg·L~(-1),表明该物质对水生甲壳类动物具有较高毒性。不同浓度的溴氰菊酯长期暴露会导致肝胰腺组织结构显著变化,包括转运泡空泡化、转运泡消失、基膜断裂和小管壁变薄等,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此外,高浓度溴氰菊酯(≥0.09μg·L~(-1))的长期暴露不仅显著降低了罗氏沼虾的存活率、增重率、比增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影响其生存能力、营养吸收和能量代谢;还显著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加剧其氧化应激反应;同时显著降低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影响了其免疫功能。依据试验结果,溴氰菊酯的最低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0.09μg·L~(-1),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0.03μg·L~(-1)。这些发现表明,当环境中溴氰菊酯残留量达到或超过0.09μg·L~(-1)时,可能对水生甲壳类动物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全面考察环境中的溴氰菊酯残留浓度,以确保生态安全。本研究为评估此类农药对经济甲壳类水生动物的潜在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5年03期 v.20 46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蒸制后贝类中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可及性研究

    冉茂霞;莫晓;张晓莹;史永富;黄冬梅;方长玲;李思曼;田良良;吴双;

    砷的毒性效应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贝类热加工过程中砷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贝类膳食风险评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蒸制处理贝类,并利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胃肠道消化,分析了蒸制后贝类中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可及性,同时评估了当地沿海居民长期食用贝类的砷暴露风险。结果表明,蒸制前花蛤、贻贝和扇贝中主要砷形态为砷甜菜碱(AsB),占比为14.77%~49.79%,砷胆碱(AsC)占比为0.68%~5.66%,二甲基砷酸(DMA)占比为0.86%~1.67%,而无机砷(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仅占0.22%~1.59%,一甲基砷酸(MMA)仅在扇贝中检出;蒸制后贝类中的总砷和其他砷化合物含量与蒸制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蒸制未造成贝类中砷形态发生转化;经人工胃肠液消化后,扇贝中的AsC的生物可及性从5.71%降至2.40%,花蛤、贻贝、扇贝中AsB的生物可及性分别增加了12.14%、21.04%、13.17%,MMA、DMA、AsⅢ和AsⅤ的生物可及性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膳食途径摄入富砷贝类后低毒性有机砷没有转化为高毒性无机砷;当地沿海居民膳食摄入花蛤、贻贝和扇贝由As引起的健康风险都属于低关注级别。本研究可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膳食砷暴露的健康风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2025年03期 v.20 476-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土壤细菌群落对稀土元素镧、钆、钇及秸秆还田的响应

    金姝兰;满百膺;段桂兰;金德才;张洲;保琼莉;胡忠俊;

    探讨不同类型、不同量的稀土与不同比例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轻、中、重不同稀土矿区秸秆科学还田及土壤修复精准施策提供有益参考。分别将不同量的轻稀土元素镧(La)、中稀土元素钆(Gd)、重稀土元素钇(Y)及秸秆添加至对应的PVC桶内(每桶装有1 000 kg土壤),使添加的稀土及秸秆在土壤样品中的含量分别达0 mg·kg~(-1)(稀土)、1%(秸秆),0 mg·kg~(-1)(稀土)、2%(秸秆),500 mg·kg~(-1)(稀土)、1%(秸秆),500 mg·kg~(-1)(稀土)、2%(秸秆),1 000 mg·kg~(-1)(稀土)、1%(秸秆),1 000 mg·kg~(-1)(稀土)、2%(秸秆),探讨土壤细菌群落的不同响应。实验表明,添加秸秆可提高土壤N、P、K含量及pH值,稀土添加量为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土壤样品全磷、全氮、铵态氮、有机质、速效钾、pH均高于稀土添加量为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随着稀土添加量的升高,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La、Gd、Y添加量为1 000 mg·kg~(-1)的土壤细菌α多样性、OTU数均低于500 mg·kg~(-1)的样品。La、Gd、Y与秸秆添加至土壤,细菌群落反应和生物毒性不同,毒性大小表现为Y>La>Gd,对Y有极高耐受性的菌是厚壁菌门,其余大部分物种显著被Y抑制,Y与Alicyclobacillus及Bacillus正相关,与其他大部分菌属负相关;La与Cellulomonas正相关,与Candidatus Solibacter负相关,Gd与Massilia和Candidatus Solibacter正相关。通过三维荧光发现,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其溶解性有机物(DOM)与稀土元素形成的络合物较显著,络合物影响了稀土形态,降低了其生物有效性,从而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导致Y添加量为5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土壤细菌致病功能显著高于Y添加量为5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前者相关值是后者的1.36倍;La添加量为1 0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1%的样品,其通过KEGG预测功能在pathway.L2层级检测到的癌症指标显著高于La添加量为1 000 mg·kg~(-1)、秸秆添加量为2%的样品,前者相关值是后者的1.51倍。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重稀土元素的毒性大于轻、中稀土,随着浓度增大其对微生物的毒性增强;土壤细菌受稀土、秸秆、土壤理化性质、气温等影响显著,细菌又反作用于土壤理化性质;稀土元素与DOM形成了有机络合物,影响了稀土元素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有机络合物的形成影响了土壤细菌的功能;不同稀土种类与添加量及不同量的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影响显著。

    2025年03期 v.20 486-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物炭作用下柳枝稷对溴代阻燃剂四溴双酚A的胁迫响应和生物富集

    于世亮;刘鑫;李旭龙;谢慧;

    溴代阻燃剂四溴双酚A(TBBPA)具有潜在的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本研究探讨了在生物炭作用下,TBBPA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的影响和幼苗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柳枝稷对污染土壤中的TBBPA较为敏感,与CK(无TBBPA和生物炭)相比,TL(TBBPA)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9.03%和19.56%,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1.23倍、13.13%和17.77%;TSL(生物炭+TBBPA)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和蛋白质分别降低了17.74%和17.03%,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1.05倍、5.19%和2.71%,生物炭有效缓解了TBBPA对柳枝稷幼苗的污染胁迫。柳枝稷幼苗根和芽的伸长均未受到显著性影响,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42%、23.76%和18.53%,生物炭增强了柳枝稷幼苗对TBBPA的耐受性。在CK、TL和TSL处理下,柳枝稷幼苗对TBBPA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26.44、54.44和97.10,转运系数为0.02~0.10,TBBPA主要在柳枝稷幼苗根系中生物积累,向上转运能力相对较小,地上部分残留浓度较低;三溴双酚A (Tri-BBPA)、二溴双酚A (Di-BBPA)和一溴双酚A (Mono-BBPA)在柳枝稷幼苗中的生物累积系数为9.84~458.20,转运系数为0.01~7.17,表明柳枝稷幼苗对TBBPA的溴化代谢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累积作用,但向上转运能力相对较小。由于溴化代谢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其生物累积和运输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柳枝稷对BPA具有很强的生物累积作用,在生物炭的作用下,柳枝稷根的向上运输能力显著增强。TSL与TL相比,TBBPA及其溴化代谢物的生物累积因子显著增加,表明生物炭显著促进了TBBPA及其代谢产物在柳枝稷幼苗中的生物累积,添加生物炭后柳枝稷对Di-BBPA和BPA的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为其应用于TBBPA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了研究基础。

    2025年03期 v.20 502-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姜佳慧;杨怡;鲁欣雨;牛旭辉;张悦;操子航;张解和;陶海升;

    为探究喹诺酮类(quinolones, QNs)抗生素单一和复合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留兰香(Mentha spicata)为研究对象,研究0、1、10和30 mg·L~(-1)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和氧氟沙星(ofloxacin,OFL)2种QNs抗生素单一和复合胁迫对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留兰香的耐受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利用Abbott模型进行复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QNs抗生素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指数影响效果不显著,对活力指数具有抑制作用。QNs抗生素单一和复合胁迫下,幼苗的胚根长、胚芽长和鲜质量均被抑制,且浓度越大抑制效应越强,这3种指标可作为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响应的关键指标。复合胁迫下胚芽长和鲜质量的EC_(50)值差异较为显著,分别为63.74 mg·L~(-1)和175.56 mg·L~(-1)。NOR和OFL毒性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K_(ow))有关,对留兰香种子萌发生长的复合毒性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毒性大小为NOR>OFL>复合。本研究旨在揭示QNs抗生素对留兰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性效应,为抗生素单一和复合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3期 v.20 513-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M2.5致HBE细胞氧化损伤作用及干预研究

    甘俊英;沈鑫;伍勇;叶梦娟;邱光文;周燕;李艳艳;薛玉英;

    将PM_(2.5)按照轻(L-PM_(2.5))、重(H-PM_(2.5))污染季节分为2类,分别按低、中、高3个剂量浓度染毒HBE细胞24 h后,检测其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探讨不同PM_(2.5)致HBE细胞氧化损伤及其机制。在评估重组人金属硫蛋白Ⅲ(rh-MT-Ⅲ)对HBE细胞毒性的基础上,将rh-MT-Ⅲ和N-乙酰半胱氨酸(NAC)分别预处理HBE细胞2 h后,高剂量下用2种PM_(2.5)继续暴露24 h,检测经抗氧化剂处理后的ROS、MDA、GSH含量和SOD活性,探究2种抗氧化剂对PM_(2.5)诱导的氧化损伤的干预作用。氧化损伤实验结果显示,经L-PM_(2.5)暴露后在中、高剂量下发现细胞中MDA含量的上升以及GSH含量和SOD活性的下降,H-PM_(2.5)可显著升高HBE细胞的ROS、MDA的水平,降低细胞中GSH含量和SOD活性,2种PM_(2.5)均能诱导HBE细胞发生氧化应激。细胞毒性结果显示,随着rh-MT-Ⅲ浓度的增加,HBE细胞存活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在400μg·mL~(-1)实验浓度下HBE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干预研究结果显示,rh-MT-Ⅲ可以显著降低H-PM_(2.5)暴露后细胞的ROS和MDA水平,升高细胞GSH含量,SOD活性无明显改变,但在L-PM_(2.5)染毒下,rh-MT-Ⅲ仅可改善MDA水平。NAC预处理后,细胞氧化损伤得到部分缓解,如MDA水平下降,GSH含量升高,但SOD活性没有明显变化。2种抗氧化剂在降低ROS和MDA水平及升高GSH含量方面存在差异,rh-MT-Ⅲ可以显著降低PM_(2.5)诱导的细胞ROS和MDA水平,NAC可显著提高GSH含量。PM_(2.5)暴露后可诱导HBE细胞氧化损伤,2种抗氧化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氧化损伤。

    2025年03期 v.20 524-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1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褪黑素缓解镉引起的成年斑马鱼脑、鳃、肌肉氧化损伤及组织形态改变

    宁静;黄智琳;王淳;卢莞玲;韦露;

    重金属镉(cadmium, Cd)是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长期镉暴露会引起生物体氧化及组织病理损伤。褪黑素(melatonin, MT)作为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抗氧化剂,可以减轻因氧化应激和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为探究褪黑素对镉引起的斑马鱼脑、鳃、肌肉氧化及组织损伤的影响,将240条成年斑马鱼随机分为4组,包括脱氯自来水Con组、200μg·L~(-1)镉处理组(Cd组)、100 nmol·L~(-1)褪黑素处理组(MT组)、200μg·L~(-1)镉和100 nmol·L~(-1)褪黑素共处理组(Cd+MT组),每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20条鱼。暴露30 d后剖取斑马鱼脑、鳃、肌肉组织,测定各组织过氧化氢(H_2O_2)、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织显微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1)镉暴露导致MDA和H_2O_2含量在斑马鱼脑、鳃、肌肉组织中均显著上升(P<0.05),GSH-PX和SOD活性在3种组织中均显著下降(P<0.05),而在Cd+MT组的共暴露处理下,H_2O_2和MDA在相应组织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GSH-PX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3个组织中,MT组和Con组的4种氧化应激指标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Cd+MT组和Con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2)镉暴露导致斑马鱼脑、鳃、肌肉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细胞核聚集,空泡化、坏死;鳃丝紊乱,鳃小片断裂脱落、部分黏连,上皮细胞增生、肿胀;肌肉纤维断裂、溶解、碎片化,聚集成团,而Cd+MT组中3种组织的病理现象均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研究显示,镉暴露导致成年斑马鱼脑、鳃、肌肉等组织氧化损伤及病理变化,添加褪黑素可改善镉造成的组织损伤。

    2025年03期 v.20 534-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面喷施褪黑素对甘蓝幼苗铬胁迫的缓解作用

    任元龙;马蓉;马强;王晓卓;张雪艳;

    探究外源褪黑素(MT)对铬(Cr)胁迫下甘蓝幼苗的影响。使用浓度为125 mmol·L~(-1)重铬酸钾溶液(K_2Cr_2O_7)作为铬胁迫源,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MT(50μmol·L~(-1)、100μmol·L~(-1)、150μmol·L~(-1)、200μmol·L~(-1)),研究MT对铬胁迫下甘蓝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Cr胁迫抑制甘蓝幼苗的生长,降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影响光合作用参数,使幼苗叶片及根茎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弱。喷施不同浓度的MT能改善Cr胁迫下甘蓝幼苗的生长,恢复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强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提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和实际光合效率Y(Ⅱ)等参数,增强幼苗叶片和根茎的酶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缓解膜脂过氧化对幼苗的损伤。叶面喷施100 μmol·L~(-1)MT能够显著恢复“中甘21号”甘蓝幼苗生长,有效缓解铬胁迫造成的伤害,为甘蓝抗逆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20 54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者来信

  • 开展人工智能评估和预测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毒性

    姜允申;

    介绍了现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评估和预测环境中化学物质毒性的方法。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有了显著发展,到21世纪因深度学习有突破性进展,使AI技术应用到许多领域。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因大数据与计算能力的提升,大大方便了人们对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与预测,今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方法的精准,会使评价结果更准确。

    2025年03期 v.20 55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毒理学报》简介

    <正>《生态毒理学报》是我国唯一的一本专门报道生态毒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目前,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收录。《生态毒理学报》一直致力于追踪、报道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新技术与新方法,汇集了许多学科前沿成果,记录了我国生态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2025年03期 v.20 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