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综述

  • 淡水水生态基准方法学研究:数据筛选与模型计算

    金小伟;王业耀;王子健;

    水生态基准研究的核心是水生态基准方法学,如何鉴于现有的生态毒理学数据推导出科学合理的基准值,并达到切实保护水生生物的目的,是水生态基准研究的重点。论文从淡水水生态基准方法学中数据筛选和模型计算出发,系统地阐述和比较了现有方法学中关于数据的数量和质量、本土物种数据和非本土物种数据、实验室试验数据和野外现场试验数据、常规测试指标和非常规测试指标以及数据的整理等数据筛选原则,并对评估因子法、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种间关联预测以及生态毒理模型等水生态基准的计算模型进行比较。参照国外水质基准推导的过程及我国水生态系统的特征,发展我国水生态基准研究中数据的筛选原则以及科学合理的基准计算方法,以期为建立我国淡水水生态基准推导方法学提供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

    2014年01期 v.9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03 ]
  • MicroRNA:POPs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调控者

    黄风尘;王静;单秋丽;杜宇国;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在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21世纪公共健康的严重挑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具有生物富集性和持久性,可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研究表明POPs能够改变基因表达,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而POPs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风险因素之一。MicroRNAs(miRNAs)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一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s的差异表达涉及一系列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证据显示,POPs能够引起生物体内miRNAs的表达紊乱,从而引起基因的差异表达。大量文献报道也显示miRNAs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POPs可能通过miRNA的潜在调控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2014年01期 v.9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动态与信息

  • 化学物质和废物将是下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会议的焦点

    <正>2013年12月20日化学物质和废物将是设立负责起草一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联合国工作组下次会议议程的主要议题,这些目标将于2015年取代目前的千年发展目标。这次会议将于1月6-10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举行,将讨论应当如何在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应对化学品和废物管理。特别是,这次会议将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背景下讨论化学物质和废物。这些目标的细节正在讨论中,尽管预计不对完善的化学品和废物管理设定一项专门目标,不过,它们可能

    2014年01期 v.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欧盟REACH委员会通过甲醛的重新分类

    <正>2013年12月20日欧盟REACH委员会通过了将甲醛重新列为一种1B类致癌物的决定。该重新分类和23种其他化合物的分类将被包括到CLP法规的附件六中。该物质的行业组织Formacare在去年12月指出,ECHA宣布通过风险评估委员会的一项科学意见,该意见提议,应在欧盟CLP法规下,为甲醛确定1B类致癌物和2类生殖细胞致突变物统一分类。它表示,这一采用第6次技术进步适应的决定标志着使该决定成为法律的过程进入了又一阶段,甲醛产业界预期该决定将获得通过。它了解,该分类将于2015年4月1日生效。

    2014年01期 v.9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ECHA就涵盖铜化合物的CLH提议征求意见

    <正>2013年12月19日ECHA发起了多项关于统一分类和标识(CLH)提议的意见征询。这些提议包括:1)法国提交的对于主要在生物杀灭和杀虫剂用途中使用的10种铜化合物的统一分类和标识提议。这些提议建议,应将这些物质被列为水生环境有害物质、急性毒性物质和/或刺激物。这些化合物是波尔多液

    2014年01期 v.9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ECHA向候选物质清单中增加7种物质

    <正>2013年12月16日ECHA向REACH候选物质清单中增加了7种高度关注物质(SVHC)。这些物质是:1)硫化镉,基于致癌性和关于其对人类肾脏和骨骼的影响的严重关注增加;2)3,3'-[[1,1'-联苯]-4,4'-二基双(偶氮)]二(4-氨基萘-1-磺酸)二钠(C.I.直接红28),基于其致癌性增加;

    2014年01期 v.9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德国仍将提交七氟菊酯统一分类和标识卷宗

    <正>2013年12月16日德国仍然计划向ECHA提交一项对于七氟菊酯(ISO)(2,3,5,6-四氟-4-甲基苄基rel-(1R,3R)-3-((1Z)2-氯-3,3,3-三氟丙-1-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的统一分类和标识卷宗,尽管该国已错过了计划的提交日期。七氟菊酯被提议标识为2类急性毒性物质。引自《化学品安全信息周报》2013年第52期总第264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学品安全研究所编译)

    2014年01期 v.9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欧洲经济区通过欧盟生物杀灭产品法规(BPR)和磷酸酯规定

    <正>2013年12月19日欧洲经济区(EEA)的联合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决定,协调生物杀灭产品立法与欧盟法律。此外,该委员会还发布了一项决定,在欧洲经济区协定中通过了关于磷酸酯以及其他磷化合物在消费者洗衣房用洗涤剂和自动洗碗机用洗涤剂中的使用的欧盟立法。

    2014年01期 v.9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ECHA就镉、铅和壬基酚行动征求意见

    <正>2013年12月19日ECHA发起了多项与限制相关的信息征求和意见征询。它们包括:1)一次关于由ECHA提出的一项修订关于油漆中的镉及其化合物的现行限制(附录17第23条的一部分)的提议的意见征询。针对该提议的评议应在2014年6月17日前提交给ECHA;2)一项关于针对壬基酚(NP)和羟乙基壬基酚酯(NPE)的提议限制的额外信息征求,以帮助社会经济分析委

    2014年01期 v.9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美国环保署预计2014年将在乙二醇二甲醚重要新用途规则问题上取得进展

    <正>2013年12月19日根据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发布的最新规制议程,美国环保署正在推进在2014年初为6种化学物质制定重要新用途规则(Snur)。这些物质是:乙二醇二甲醚,特定溴化联苯醚,联苯胺基染料,二-正戊基邻苯二甲酸酯,C12-C13氯烷烃以及纺织品中使用的六溴环十二烷。

    2014年01期 v.9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ECHA发布生物杀灭产品法规(BPR)风险评估指南

    <正>2013年12月18日对于依据生物杀灭产品法规(BPR)进行的人类健康风险评估,ECHA发布了关于如何为生物杀灭活性物质和产品进行危害和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的技术性建议。该最新指南(第III卷B部分)将构成对于生物杀灭产品法规的新生物杀灭剂指南架构的一部分。其他B部分指南文件正在制定中。

    2014年01期 v.9 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ECHA就戊二醛候选替代物质提议征求意见

    <正>2013年12月19日ECHA正在就芬兰提出的一项认为生物杀灭活性物质戊二醛应被列为一种潜在替代候选物质的提议征求意见。这次意见征询将一直进行到2014年2月15日。该提议是引入替代概念的生物杀灭产品法规生效以来提出的第二项提议。

    2014年01期 v.9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加拿大环境部发布两份风险评估概要

    <正>2013年12月17日加拿大环境部为一种丙烯酸聚合物和一种两性表面活性剂发布了风险评估概要。根据《加拿大环境保护法》(CEPA)第64条中所列标准,需遵守重要新活动(Snac)规定的丙烯酸聚合物目前被认为对人类健康或环境有害。不过,环境部已经发布了一项重要新活动,因为这种物质在涂料和消费品

    2014年01期 v.9 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欧盟行业组织质疑甲醇1B生殖毒物统一分类和标识(CLH)提议

    <正>甲醇研究所(布鲁塞尔)发布了其关于意大利提出的一项提议的评议,该提议认为,应在欧盟层面为甲醇确定一项1B类生殖毒物统一分类。ECHA于10月份开始就该提议征求意见。该研究所表示,意大利的提议基于动物研究,但由于在新陈代谢、可达到的血液甲醇浓度以及发育影响在啮齿动物身上的作用方式的物种差异,不应将这些研究用作甲醇的标识依据。

    2014年01期 v.9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加拿大将4种物质移入《国内物质清单》

    <正>2013年12月17日加拿大环境部已将4种物质从其《非国内物质清单》移入其《国内物质清单》。这4种物质是:1)草酸锰(CAS登记号:640-67-5);2)二乙撑三胺四(亚甲基膦酸)钠(CAS登记号:68399-68-8);3)2,5-呋喃二酮与苯乙烯和(1-甲基乙基)苯丙酯的调聚物的铵盐(CAS登记号:174391-76-5);4)乙烯基苯与苯乙烯和氨甲基化乙烯基乙苯N-(2-吡啶基甲基)衍生物的聚合物的硫酸盐(CAS登记号:1062586-89-3)。

    2014年01期 v.9 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欧盟科学委员会评估纳米银健康影响

    <正>2013年12月16日欧盟委员会的新出现及新确定健康风险科学委员会(Scenihr)发布了一份关于纳米银的安全、健康和环境影响及其在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的角色的初步意见。该意见旨在评估纳米银的使用,尤其是在医疗护理和消费品中的使用,是否可能相比银的传统使用导致任何额外风险。银在医疗护理产品中被广泛用于卫生用途。不过,Scenihr指出,由于它们以众多不同品牌销

    2014年01期 v.9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欧盟生物杀灭剂主管部门批准6种活性物质

    <正>2013年12月17日生物杀灭产品评估计划的6种活性物质已被欧盟主管部门批准使用。这些物质是:1)铜HDO,用于木材防腐剂(产品类型8);2)烯虫酯,用于杀虫剂、杀螨剂以及其他节肢动物防治产品(产品类型18);3)辛酸,用于食品和饲料、杀虫剂、杀螨剂以及其他节肢动物防治产品(产品类型4和18);

    2014年01期 v.9 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专论

  • 辽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与综合毒性表征

    布吉红;陈辉辉;许宜平;查金苗;王子健;

    采用ICP-MS测定了辽河26个支流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7种重金属(Pb、Cu、Cr、Zn、Ni、As、Cd)的含量,并应用间隙水毒性基准单位(IWCTU)和Nemeraw指数(NI)对间隙水重金属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同时利用摇蚊幼虫活体生物毒性测试方法评估了辽河流域26个支流表层沉积物的综合毒性。研究结果显示,辽河支流表层沉积物间隙水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为:Pb 3.92μg·L-1,Cu 5.73μg·L-1,Cr 7.21μg·L-1,Zn 4.33μg·L-1,Ni 4.48μg·L-1,As 5.89μg·L-1,Cd 0.29μg·L-1,根据IWCTU值和NI值,柴河、养息牧、亮子河、凡河、付家窝堡、接官厅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综合毒性表征结果表明,柴河、长沟子河、付家窝堡、柳河、一统河、潮沟河表层沉积物对摇蚊幼虫具有较高毒性。结合重金属毒性和综合毒性分析,认为辽河流域支流表层沉积物毒性应该是由复合污染形成,而不仅仅是重金属污染。

    2014年01期 v.9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9 ]
  • 根表铁膜对水稻铅吸收转运的影响

    胡莹;黄益宗;黄艳超;刘云霞;

    通过温室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对水稻吸收和转运Pb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水稻根表铁膜形成量(以DCB-Fe含量计)及铁膜中吸附的Pb量均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而减少。水稻根表铁膜Fe含量与铁膜吸附的Pb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98,p<0.01)。水稻根系和茎叶吸收积累Pb随着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而变化。品种NK57籽粒Pb含量显著高于品种YD6,前者为后者的1.9倍。从富集系数和分配比率来看,Pb主要富集在水稻的铁膜和根系中,而积累在茎叶和籽粒中的比率较少。Pb从水稻根表铁膜、根系和茎叶向籽粒中的转运系数在两个水稻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根表铁膜量与根系Pb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是成熟期水稻根表铁膜量与根系、茎叶和籽粒中Pb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根表铁膜形成对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吸收积累Pb有一定影响,但对水稻成熟期根系、茎叶和籽粒吸收积累Pb影响不大。

    2014年01期 v.9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19 ]
  • 我国36个重点城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

    宋瀚文;张博;王东红;王海亮;王子健;

    分别用2种基于不确定性的风险评价方法(蒙特卡洛法和三角模糊数法)和1种基于确定性的风险评价方法(美国EPA终身致癌风险)对我国36个重点城市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终生致癌风险进行评价。所研究的98个水厂出水中多环芳烃浓度范围为17.5~408.3 ng·L-1,致癌性多环芳烃(苯并[a]蒽,屈,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的总量浓度为nd~94.7 ng·L-1。所有水厂出水中苯并[a]芘浓度均小于10 ng·L-1。假设出厂水即为最终饮用水,对16种PAHs浓度用毒性当量因子法转化为相对于苯并[a]芘等效浓度(TEQ BaP)。使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计算,结果显示在95%的概率区间我国居民通过饮水途径暴露多环芳烃的终生致癌风险小于5.45×10-6(蒙特卡洛法)和7.56×10-6(三角模糊数法)。而采用确定性风险评价方法,计算得到的最大风险为7.12×10-6。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我国饮用水中多环芳烃的终生致癌风险都处于可接受水平。比较不同的评价方法后发现,不同方法获得的信息并不完全重合,相对于通常的基于确定性的非概率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基于不确定性的概率风险评价方法获得的结果更为保守。

    2014年01期 v.9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76 ]
  • 铜和镉对珠江天然仔鱼和幼鱼的毒性效应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曾艳艺;赖子尼;杨婉玲;高原;李跃飞;庞世勋;

    以静水实验法探讨珠江流域主要金属污染物铜和镉对当地天然仔鱼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铜对西江赤眼鳟和鲴仔鱼(48 h)和广东鲂幼鱼(96 h)的LC50分别为0.066、0.055和0.10 mg·L-1,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06、0.010和0.010 mg·L-1;镉对赤眼鳟和鲴仔鱼(48 h)以及广东鲂幼鱼(96 h)的LC50分别为1.29、0.83和3.20 mg·L-1,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163、0.077和0.320 mg·L-1。其中,铜对上述受试鱼的安全浓度低于或接近我国《渔业水质标准》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对铜的规定,而镉对这些受试鱼的安全浓度则高于相关标准对镉的规定。研究结果表明,珠江流域铜污染可能会对当地天然仔鱼、幼鱼群体的补充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但镉污染暂不会对该区域主要鱼类早期群体补充带来严重的生态风险。

    2014年01期 v.9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37 ]
  • 城镇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对日本青鳉早期阶段亚慢性毒性效应

    于彩虹;周珂;刘芸;刘畅;罗京;于广飞;

    采用日本青鳉胚胎及幼鱼暴露评估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的综合毒性效应。水样采自广州市3个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口和出水口。96 h青鳉幼鱼急性毒性试验表明:6个水样均没有对青鳉幼鱼产生急性毒性效应。14 d胚胎暴露试验结果:3个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及1号和3号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均引起胚胎死亡,胚胎孵化率均低于70%且均与对照组产生了显著性差异(p<0.05)。3个厂的进水和1号、2号厂出水的鱼苗畸形率与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3号厂进水鱼苗畸形率高达(33.73±8.94)%。而6个水样的胚胎孵化时间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均在9 d左右。7 d鱼苗暴露试验结果:1、2、3号3个水厂进水的鱼苗死亡率分别是(30.16±2.75)%,(24.07±1.60)%,(37.90±4.77)%,与对照组产生明显差异(p<0.05)。出水对鱼苗的致死效应明显低于进水,但出水对鱼苗的致死效应相对于对照组仍有显著差异(p<0.05)。

    2014年01期 v.9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2 ]
  • 土壤酶和微生物量碳对土壤低浓度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线郁;王美娥;陈卫平;

    土壤酶和微生物量碳是反映土壤健康的重要微生物性质指标。土壤重金属污染能够对土壤微生物性质产生影响,然而土壤酶和微生物量碳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受到土壤本身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北京市建成区233个样点的数据监测和实验室模拟,研究了土壤脲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对土壤低浓度重金属污染的响应以及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野外主要重金属污染的浓度范围内(Cd 0.003~0.98μg·g-1,Cu 13.4~207.9μg·g-1,Zn 29.4~322μg·g-1,Pb 4.02~174μg·g-1),土壤脲酶活性、微生物量碳(MBC)和有机碳(SOC)的含量与土壤中Cd、Cu、Zn和Pb的浓度正相关,而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率(MBC/SOC)与重金属浓度负相关;脲酶活性、MBC/SOC与重金属浓度建立的相关关系只能解释总变异的5%~10%。实验室模拟试验表明,土壤酶活性受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土壤性质联合效应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引入土壤有机碳含量和pH两个参数,重新建立脲酶活性、MBC/SOC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的关系,建立的相关关系的决定系数变大,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4%~17%。

    2014年01期 v.9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9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25 ]
  • 有机磷酸酯对青海弧菌Q67毒性的构效关系

    姜丹;周建国;李娜;饶凯锋;李晓;胡毅;马梅;

    以淡水发光菌Q67为受试生物,结合微孔板高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15种常见有机磷酸酯的毒性,同时选用极化率(P)、分子表面积(TSA)、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D)和芳香环个数(N Ar)等有机磷酸酯的7种分子结构描述符,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15种有机磷酸酯对Q67发光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QSAR)模型。结果表明,15种有机磷酸酯的EC50在1.13×10-5~3.27×10-3mol·L-1之间。在7个结构变量中,4个变量发挥主要作用。其中分子极化率(P)在有机磷酸酯类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推断发光菌中的荧光素酶及其辅酶是其主要作用位点;脂溶性(logD)越大的化合物越较易穿过细胞膜,进而使Q67发光菌的毒性效应增大;芳香环数(N Ar)越多,有机磷酸酯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越大;对分子结构类似的有机磷酸酯,其Q67发光菌的毒性效应随TSA值的增大而增强。利用所构建的构效关系模型,其稳定性(Q2CUM=0.544)和预测能力(Q2EXT=0.808,RMSE=0.195)较好,可用来预测有机磷酸酯对Q67发光菌的急性效应。

    2014年01期 v.9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88 ]
  • 双酚A对斑马鱼精巢性激素生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云丹;刘晓丽;程乐华;周忠良;

    为了解环境雌激素对鱼类精巢发育的影响,将成年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暴露于不同浓度双酚A(0、500、1 000、2 000、4 000μg·L-1)下21 d,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暴露在相同浓度(BPA2 000μg·L-1)不同暴露时间下各基因表达的动力学模式。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试验鱼精巢性激素合成相关细胞色素P450酶类基因(CYP17、CYP11B和CYP19A)以及雌、雄激素受体和促卵泡激素受体(ERα、ERβ、AR和FSHR)基因的表达,用常规组织学方法研究试验鱼精巢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BPA促进了精巢内源雌激素合成相关酶类基因CYP19A和雌激素受体ERαmRNA、ERβmRNA的表达,且BPA浓度为2 000μg·L-1时3者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同时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具有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1 000μg·L-1BPA可导致斑马鱼精巢CYP17 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调,BPA2 000μg·L-1暴露12 d引起了CYP11B mRNA表达下调,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有所回升,但它对精巢AR mRNA的表达却无明显影响。同时,BPA 500μg·L-1引起了FSHR基因的显著上调,在时间动态学上,呈上升趋势。在组织学上,2 000μg·L-1BPA引起斑马鱼精巢生精小管内精子浓缩严重,精原细胞(Sg)和精母细胞(PS和SS)数目都有所减少,BPA 4 000μg·L-1组斑马鱼精巢退化。因此,BPA可诱导精巢内源雌激素合成和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提高雌激素效应,通过抑制CYP17基因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抑制雄激素的合成,从而引起斑马鱼精巢组织的破坏。同时,据实验数据推测,雄激素的下调可能启动了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而此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4年01期 v.9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10 ]
  • 孕酮诱导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VBD)试验方法的优化及干扰物质筛查

    曹闪;楼钦钦;魏无际;秦占芬;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GVBD)是生物学上研究卵细胞成熟过程及其机制的良好模型。由于GVBD受激素的调控,曾有研究将孕酮诱导的非洲爪蟾GVBD试验用于内分泌干扰物的筛查。通过预注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提高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对孕酮的敏感性、缩小个体差异,缩短试验时间等优化GVBD试验方法;并选用甲氧氯作为阳性参照物对优化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用此方法研究了米非司酮、来曲唑、咪鲜胺3种化学物质对孕酮诱导GVBD的影响。结果发现,甲氧氯对GVBD的发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显示优化方法的可靠性。米非司酮作为孕酮受体拮抗剂,没有表现出抑制GVBD的效应,证明孕酮诱导爪蟾GVBD并非完全由孕酮受体(PR)介导。同时,来曲唑和咪鲜胺对孕酮诱导爪蟾GVBD没有影响,显示此两种物质在孕酮诱导GVBD过程中不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2014年01期 v.9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7 ]
  •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致神经细胞氧化损伤

    闵安娜;刘锋明;晏彪;陈明清;杨旭;

    为探究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utyl benzyl phthalate,BBP)对小鼠神经的毒性作用,进行了小鼠体外毒理学研究。首先用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染毒神经模型细胞—N2a神经瘤细胞,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评价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的细胞毒效应;通过对染毒细胞氧自由基(ROS)、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检测来探究BBP对小鼠神经瘤细胞的氧化损伤效应。随着BBP浓度的不断增高,细胞的MTT值逐渐变小,当BBP的浓度达到10 g·L-1时,MTT实验结果与对照组出现显著性差异;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显示:高浓度的BBP导致细胞核呈现出不规则状态,出现了凋亡小体;随着BBP染毒浓度的升高N2a细胞中的ROS水平和MDA含量逐渐上升,分别在0.16 g·L-1和10 g·L-1开始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而GSH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在0.32 g·L-1时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可以导致神经瘤细胞的凋亡,并产生氧化损伤效应。

    2014年01期 v.9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66 ]
  • 荧蒽对大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李秋爽;史雅娟;王铁宇;倪坤;徐笠;刘世杰;王琳;吕永龙;

    针对国内外有关荧蒽(FLT)对种子萌发影响研究极少的现状,本文设置5个质量浓度(2,5,15,25,50 mg·L-1)的染毒组、1个空白对照组(0 mg·L-1)和1个助溶剂对照组(丙酮体积分数为1%),以大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长度为测量指标,探索性地研究了FLT对大豆种子萌发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浓度小于15 mg·L-1的FLT胁迫下,大豆发芽率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大于等于15 mg·L-1的FLT胁迫则显著抑制了发芽率(p<0.05)。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则对FLT的胁迫作用更加敏感,当FLT浓度大于等于5 mg·L-1时呈显著降低(p<0.05)。FLT对幼苗长度起抑制作用,且随浓度越高和处理时间增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2014年01期 v.9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9 ]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蚕豆胚根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及毒理机制

    赖金龙;陶宗娅;吴国;付倩;张红;罗学刚;

    研究常用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BP)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为农用地膜及其残留物的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实验依据。以蚕豆为试材,DBP处理浓度为0(CK)、9 mmol·L-1、18 mmol·L-1、27 mmol·L-1和36 mmol·L-1,培养24 h、48 h和72 h后,观测根尖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化,测试胚根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DBP暴露的蚕豆胚根生长速率减缓;随着DBP暴露时间延长,根尖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被阻断在有丝分裂前期的比例增加,微核率升高,出现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DBP暴露的胚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提高5.41%~29.68%,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随DBP浓度增加而递减,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著降低14.00%~43.08%。结果表明,DBP对蚕豆胚根具有遗传毒性,且能够破坏纺锤丝的结构。

    2014年01期 v.9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18 ]
  • 雄烯二酮在我国典型土壤中的吸附特性

    张丰松;胡海平;黄泽春;王代懿;王琪;岳波;刘锋;

    采用批吸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雄烯二酮在我国红壤、潮土、黑土3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特征,以及牛粪溶解态有机质(DOM)对土壤吸附雄烯二酮的影响。结果表明,雄烯二酮在土壤中吸附动力学符合Elovch方程(R2>0.89),热力学特征可通过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R2>0.83)描述,土壤对雄烯二酮的吸附呈非线性吸附特征,其中潮土吸附等温线的非线性最强(n=0.37);吸附系数K f介于6.0~20.2,并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雄烯二酮浓度较低时,共存牛粪DOM抑制其在土壤表面的吸附作用。研究认为,有机质是土壤吸附雄烯二酮的主要组分,共存牛粪DOM可促进雄烯二酮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迁移。

    2014年01期 v.9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99 ]
  • 运动及不同浓度PM_(2.5)滴注对大鼠糖代谢部分酶活性的影响

    李峰;石辉;

    为了探讨一次性递增负荷运动及不同浓度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大鼠己糖激酶(hexokinase,HK)-丙酮酸激酶(pyruvatekinase,PK)及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dehydrogenase,IDH)活性影响的机制,将30只雄性Wistar 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大鼠随机分为安静(QC)、运动对照组(EC)、低剂量PM2.5+运动组(LPE)、中剂量PM2.5+运动组(MPE)、高剂量PM2.5+运动组(HPE),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染毒后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并通过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大鼠血清及肝脏组织HK,PK,IDH活性。结果表明,与安静组相比,运动对照组HK,PK酶活性下降,IDH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EC组相比,LPE,MPE,HPE组各组织中HK,PK,IDH活性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表明,运动可以降低大鼠的HK,PK活性而增强IDH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HK,PK,IDH活性与PM2.5暴露剂量具有相关性降低。

    2014年01期 v.9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3 ]
  • PM_(2.5)暴露对大鼠行为学及器官的急性毒理作用

    李峰;石辉;

    通过气管滴注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细颗粒物(PM2.5)对运动大鼠行为学及不同器官的毒性作用,探讨PM2.5暴露对运动状态下机体的急性毒理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将32只雄性Wistar 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大鼠随机分为运动对照组(EC)、低剂量PM2.57.5 mg·(kg·bw)-1+运动组(LPE)、中剂量PM2.515 mg·(kg·bw)-1+运动组(MPE)、高剂量PM2.530 mg·(kg·bw)-1+运动组(HPE)。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染毒后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利用卒中指数对运动过程中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并测定大鼠肺、肝脏、股四头肌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核转录因子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B,NF-κ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浓度。与运动对照组相比,3个暴露组中大鼠的卒中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M2.5暴露组GSH-Px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OS,NF-κΒ和MCP-1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呈现出剂量相关性。急性PM2.5暴露可对大鼠行为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不同器官的抗氧化及免疫指标发生改变,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造成某些生理损伤。

    2014年01期 v.9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0 ]
  • 电子垃圾拆解场多环境介质多氯联苯(PCBs)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杨彦;王宗庆;王琼;赵洁;于云江;李定龙;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组氯代烃类化合物,有较强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通过采集中国某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手工拆解场和焚烧场不同环境介质(大气、土壤、饮用水、食物等)分析15种PCBs同系物的污染水平。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拆解场PCBs的来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毒性当量因子(TEFs)方法评价了两个拆解场环境介质中8种PCBs同系物的毒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大气、土壤、饮用水、农作物和农产品样品中PCBs同系物浓度均高于国际已有报道的同种介质中的PCBs污染水平,其中PCB-047和PCB-171污染最为严重。手工拆解场各介质PCBs同系物中PCB-047、PCB-171所占比例为2%~87%;焚烧场各介质PCBs同系物中PCB-047、PCB-171所占比例为2%~90%;来源分析表明除手工拆解场PCB-126和焚烧场PCB-114外,其余PCBs的来源具有相似性;毒性当量(TEQ)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大气∑TEQ PCBs最高。环境介质中除红薯干外,∑TEQ PCBs均是焚烧场高于手工拆解场,且TEQ PCB-126和TEQ PCB-169的毒性当量最高。

    2014年01期 v.9 13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40 ]
  • 甲醛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毒性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保护作用

    王明科;陈双红;潘沪湘;巴剑波;陶永华;

    为研究甲醛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保护效应,以0、50、100、150、200、300和400μmol·L-1甲醛处理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24 h,200μmol·L-1甲醛处理BEAS-2B细胞0、6、24和48 h。以不同浓度(0、0.1、1和10 mmol·L-1)NAC预处理1 h或不同时间(预先3、1 h加入NAC、同时加入甲醛和NAC及加入200μmol·L-1甲醛1、3 h后)加入1 mmol·L-1NAC,再以200μmol·L-1甲醛处理BEAS-2B细胞(甲醛处理时间均为24 h),CCK-8(cell counting kit-8)实验和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甲醛对BEAS-2B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及NAC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甲醛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引起BEAS-2B细胞死亡。200μmol·L-1甲醛处理BEAS-2B细胞6 h,细胞存活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甲醛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存在时间效应关系。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NAC处理可拮抗甲醛引起的细胞存活率下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NAC不同时间处理组间细胞存活率未见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甲醛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下降,NAC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对甲醛引起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2014年01期 v.9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7 ]
  • 醋酸铅对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付荣;孙丽;王晓丽;胡士涛;季虹;荣海钦;

    为了研究环境中常见重金属污染物铅对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自噬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使用不同浓度醋酸铅暴露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利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醋酸铅对细胞中自噬与凋亡标志蛋白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标志分子表达的影响;利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水平;用ROS清除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预处理细胞,检测醋酸铅引起的细胞自噬与凋亡是否受到影响。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与对照组相比,醋酸铅导致INS-1细胞的存活率下降(p<0.05),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随醋酸铅浓度增大,自噬和凋亡标志蛋白表达增加,mTOR信号途径标志分子没有明显变化;NAC预处理后醋酸铅引起的细胞自噬和凋亡减少。实验结果表明,醋酸铅可通过mTOR-非依赖途径诱导INS-1细胞的自噬与凋亡,其可能机制为刺激细胞内ROS的产生。

    2014年01期 v.9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7 ]
  • 草甘膦对GC-1小鼠精原细胞的毒性作用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效应

    曾明;黄婷;易吉平;钟才高;关岚;王安;刘新民;

    为探讨41%草甘膦水溶液(农达)对雄性生殖细胞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干预效应。以GC-1小鼠精原细胞为受试细胞,设正常对照组、草甘膦染毒组(60、90、120、150、180 mg·L-1)、NAC干预组(10 mmol·L-1NAC+90 mg·L-1农达)。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以及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草甘膦染毒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P<0.01),彗星阳性率逐渐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草甘膦染毒组LDH活性增加(P<0.05,60 mg·L-1组除外),MDA生成量增多(P<0.05),GSH含量降低(P<0.05)和SOD活性降低(P<0.05)。抗氧化剂NAC预处理具有相应的拮抗作用。研究表明,60~180 mg·L-1浓度草甘膦对GC-1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草甘膦诱导氧化应激,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和DNA损伤。抗氧化剂NAC对草甘膦的细胞毒性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2014年01期 v.9 159-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5 ]
  • 典型水污染区环境样品的去甲基化表观遗传毒性初步研究

    朋玲龙;杨永坚;王先良;王菲菲;吕占禄;钱岩;满江红;

    从去甲基化能力方面研究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样品综合表观遗传毒性。将pEGFP-C3质粒通过人工甲基化处理获得荧光蛋白基因启动子区处于高甲基化状态的C3质粒,并将其转染进人类HepG-2肝癌细胞株,随后以该改造细胞株(EGFPHepG2)为主要工具载体,与样品提取液进行共培养,依据细胞绿色荧光强度来定量评价样品的去甲基化功能的强弱(简称EGFP方法)。同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样品提取液的成分进行扫描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9个测试样中,有7个显示出可以观察到的去甲基化表观遗传毒性,占测试样品的78%。其去甲基化表观遗传毒性当量介于0.065~0.257μmol·L-1的5-Aza-CdR之间。在4个存在超标的土壤或底泥样品中,有3个被检测出具有可以观察到的去甲基化表观遗传毒性,环境样品表观遗传毒性检测结果也与环境分析结果具有基本一致的趋势。结果初步显示,部分环境样品去甲基化能力较强,具有不容忽视的表观遗传毒性。

    2014年01期 v.9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7 ]
  • 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联合作用评价法的重现性

    郭蔚华;钱建伟;吴玉龙;杨诚;

    为认识藻红外联合作用评价法的稳定性,用苯(C6H6)、甲苯(C6H8)、二甲苯(C8H10)、氯苯(C6H5Cl)、三氯甲烷(CHCl3)和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进行了重现性实验,通过测试实验藻对5种药品不同组合的响应温差,用联合偏差系数法评价联合作用类型,分析药品联合毒性的重现性及联合作用评价法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二元组合中,重现性50%的5组,重现性75%的5组,平均重现性62.5%;三元组合中,重现性50%的1组,重现性75%的8组,重现性100%的1组,平均重现性75%;四元组合中,重现性50%的1组,重现性75%的1组,重现性100%的3组,平均重现性85%;五元组合重现性100%,混合药品总平均重现性73.1%。重现性大于阈值的组合19个,占全部26个组合的73.1%。药品组合元数增减与联合作用的重现性正相关。分析可知,藻红外联合作用评价法用于联合作用分析稳定性较好。

    2014年01期 v.9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