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综述

  •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与应用进展

    王佳佳;徐超;屠云杰;傅正伟;刘维屏;

    作为一种模式生物,斑马鱼具有很多其他模式生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各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论文首先介绍了斑马鱼的基因组学,包括正向遗传学、反向遗传学以及斑马鱼在药物研发和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其次就斑马鱼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最后,介绍了斑马鱼在毒理学各方面(急性毒性、内分泌干扰、发育毒性、神经毒性、血管研究和癌症研究)的应用进展.

    2007年02期 12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4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0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生态毒理学的新领域

    端正花;朱琳;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为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生物高通量的技术手段,构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着重研究环境毒物暴露下非靶生物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更深入地理解环境污染物的致毒机制,同时,它引进生物标志物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平台.论文对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技术支持、模式生物及其在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推动生态毒理基因组学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2007年02期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大气颗粒物致机体损伤的OH自由基机制

    李怡;朱彤;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与人群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毒理学实验和人体暴露研究显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可导致机体广泛的损伤,但其致毒机制尚未明确.大量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了活性氧在颗粒物致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OH自由基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是可吸入颗粒物致毒的重要机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综述了OH自由基可能造成的大分子损伤、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引发机体产生OH自由基的分子机制以及生物体系中OH自由基的检测手段,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7年02期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植物根际微生态区域中铝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王平;毕树平;

    铝毒是酸性土壤(pH<5.0)中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根系环境中的铝离子可影响矿物营养的获取,增加植物对铝胁迫的风险.植物通过根系分泌有机酸、生物酶和其他物质来解除或减轻铝的毒害.从铝胁迫对根系分泌系统的影响、根际微环境中铝的毒理效应和根际微环境中铝的抗毒机制等3个方面对植物根际微生态区域中铝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07年02期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专论

  • SO2——一种神秘的生物小分子:SO2及其衍生物对血管张力的双相-双向性调节作用

    孟紫强;王少东;

    为了探索二氧化硫(SO2)作为调节血管张力的细胞气体信号分子的可能性,采用SO2衍生物(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混合物,在中性液体中二者的摩尔比约为3:1)温育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的方法,观察SO2及其衍生物对血管环张力的影响.结果发现,SO2及其衍生物在低浓度(<1.35mmol·L-1)下可引起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收缩而不引起舒张;在高浓度(>1.35mmol·L-1)下先引起血管环收缩、后引起舒张;且这些变化均与血管内皮无关.这表明不同作用浓度相和不同作用时相,该化学物对血管张力的作用完全相反.由此得出结论:1)低浓度SO2及其衍生物是血管收缩因子;2)高浓度SO2及其衍生物对血管张力的影响是双相-双向性的.内源性的SO2及其衍生物的前体SO/SO2在体内的生理浓度比本研究的低浓度还要低1~2个数量级,其对血管张力的生理作用及其他的生物学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2007年02期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部分离子液体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刘芳;刘树深;刘海玲;

    离子液体(ILs)因其环境安全和良好的非挥发性而得以广泛应用,尽管其理化性质与工程数据一直在不断扩充,但其可用的毒性及生态毒性数据很少.以青海弧菌Q67为指示生物,应用微板发光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C6H11BF4N(2S1)、C8H15ClN2(S2)、C8H15BF4N2(S3)、C9H14BF4N(S4)、C9H17BF4N2(S5)、C9H17BrN2(S6)、C11H13BF4N2(S7)、C11H13ClN2(S8)、C12H23BrN2(S9)、C14H27BF4N(2S10)、C14H27ClN(2S11)和C16H31ClN(2S12)等12种ILs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毒性.结果表明,4种ILs(S9、S10、S11、S12)具有高抑制毒性(pEC50>4.5),而另外8种毒性相对较小(pEC50<3.5).为研究混合ILs的联合毒性,根据单个ILs的剂量-效应关系,构建了两组混合物,即由S9、S10、S11和S12构成的高毒性组(简称H组)以及由S2、S3、S4、S5、S6和S8构成的低毒性组(简称L组)混合物.应用非线性模拟技术与剂量加和(DA)及独立作用(IA)模型对混合物毒性数据进行拟合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以等效应浓度比法设计的混合物,无论是对于H组的4个混合物还是L组的4个混合物,其联合毒性大小均可用DA模型准确预测.对于均匀试验设计浓度比法设计的混合物,H组的6个混合物的毒性可用DA模型有效预测,而L组的6个混合物由于剂量-效应曲线在低浓度区翘起,其混合物毒性用DA或用IA模型预测均有一定误差.

    2007年02期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藻细胞膜电信号对重金属的快速反应研究

    王丙莲;孟庆军;杨俊慧;马耀宏;杨艳;史建国;

    为探讨藻细胞膜电信号对重金属离子的响应特征,运用细胞外表面技术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淡水藻——大型轮藻(Nitellaflexilis)藻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汞、镉、铅的快速反应.结果表明,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汞、镉响应灵敏且快速,30min内即对1μmol·L-1Hg2+、Cd2+表现出超极化和膜电阻增大反应,而5、10μmol·L-1Hg2+、Cd2+则在15min内引起细胞去极化、膜电阻减小,且剂量效应显著.细胞膜电信号对Pb2+的响应浓度为100μmol·L-1,30min内细胞先去极化后超极化,膜电阻持续增大.重金属作用前后相比,高浓度Hg2+、Cd2+(5、10μmol·L-1)导致藻细胞不可逆损伤,而其低浓度所致的损伤可恢复.Pb2+致藻细胞不可逆损伤的最低浓度为500μmol·L-1.对比膜电信号对3种离子的响应特点,发现藻细胞膜电位和膜电阻对Hg2+和Cd2+的响应灵敏度大于Pb2+.

    2007年02期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镉致鸡血管氧化应激与金属硫蛋白含量的变化

    加春生;李金龙;徐世文;

    为探讨镉(Cd)对血管抗氧化功能及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将180只50日龄健康雌性海兰鸡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饲喂含0、140、210mg·kg-1(BW)CdCl2的基础日粮,在饲养20、40、60d后采集主动脉和前腔静脉,测定其MT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1)Cd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血管MT含量显著升高(p<0.01),并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高剂量组血管MT含量显著降低(p<0.01),并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2)随着Cd暴露剂量的加大,血管SOD、GSH-Px活性逐渐降低,而MDA含量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血管SOD、GSH-Px活性逐渐降低,MDA含量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4)Cd暴露下,主动脉与前腔静脉各指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表明,Cd具有血管毒性,其毒作用机理可能与MT含量变化以及抗氧化功能失衡有关.

    2007年02期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内分泌干扰物莠去津对鲫鱼血清激素的影响

    刘浩华;伊雄海;陆贻通;

    为了研究低剂量条件下,内分泌干扰物莠去津对鲫鱼血清激素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剂量-效应关系,同时筛选出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实验以除草剂莠去津对鲫鱼进行低剂量染毒(染毒浓度0~3mg·L-1),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莠去津长期暴露下(60d)幼年雄性鲫鱼血清中性激素(17β-雌二醇(E2)、睾酮(T))及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浓度,并将测定结果与空白对照及溶剂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莠去津长期暴露下,各处理组鲫鱼血清E2浓度普遍升高,0.023、0.094、1.500、3.000mg·L-1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升高显著(p<0.05);2)各处理组鲫鱼血清T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莠去津长期暴露下,低浓度莠去津组(0.006、0.023mg·L-1组)鲫鱼血清TSH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浓度莠去津组(0.094、1.500、3.000mg·L-1组)则显著降低(p<0.05);4)类似地,莠去津长期暴露下,低浓度莠去津组(0.006、0.023、0.094、0.375、1.500mg·L-1组)鲫鱼血清T3浓度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高浓度莠去津组(3.000mg·L-1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长期暴露下,莠去津对鲫鱼体内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尤其是对17β-雌二醇影响更为显著,因此,17β-雌二醇可作为评价农药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2007年02期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对Hela细胞DNA损伤的对比研究

    毛彩霞;田熙科;杨光涛;杨超;乔永康;李岩;景连东;杨旭;

    为探讨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对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差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纳米MnO2与常规MnO2粉末(0、100、200、400μg·mL-1)对Hela细胞进行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Hela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米MnO2和常规MnO2各染毒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TailDNA%)和尾矩(TailMoment)均显著增加(p<0.01);同一浓度下,纳米MnO2组细胞尾部DNA百分率和尾矩显著高于常规MnO2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纳米MnO2和常规MnO2粉末均能导致Hela细胞DNA损伤,且纳米MnO2的损伤作用强于常规MnO2.

    2007年02期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微纳尺度SiO2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损伤的实验研究

    林本成;袭著革;张英鸽;张华山;杨丹凤;孙欣;张伟;刘焕亮;

    为了探讨纳米与微米尺度SiO2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作用,选择不同剂量的纳米SiO2(20~40nm)与微米SiO2(1~10μm)采用气管滴注方式对雄性Wistar大鼠分组染毒.于染毒5周后处死大鼠,检查附睾精子形态,并检测睾丸组织和血清中睾丸功能标志酶活性变化以及性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低剂量的纳米和微米SiO2染毒均可使大鼠发生程度不同的精子数量减少、精子活动率降低、精子畸形率升高;2)纳米SiO2染毒可使大鼠睾丸组织SDH、LDH和血清中ACP活性显著降低,而微米SiO2染毒对这些指标的影响不显著;3)纳米SiO2和高剂量微米SiO2染毒可使大鼠血清T和睾丸匀浆T浓度显著降低,而对血清LH没有显著影响;4)与微米SiO2相比,纳米SiO2对大鼠生殖功能的损伤有更严重的趋势,但相同剂量下,纳米SiO2和微米SiO2相比,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微米和纳米尺度SiO2染毒均可使大鼠生殖功能产生损伤,使部分生殖功能指标发生显著变化;与微米SiO2相比,纳米SiO2对大鼠生殖功能的损伤有更严重的趋势.

    2007年02期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北方某市城区水环境中轮状病毒的初步检测

    程莉;何晓青;李伟;马梅;王子健;谢响明;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全世界婴幼儿肠胃炎的最主要病原体.在我国,儿童秋季腹泻发病达到高峰,也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论文改进了RT-nested-PCR检测水中轮状病毒的方法,于2006年10月对北方某市城区水环境(包括污水、地表水和饮用水)中的轮状病毒进行了初步检测.结果表明,该市某污水厂进水和不同工艺段出水、主要公园的景观水体、主要自来水厂进水和出水以及城区管网水,均检出轮状病毒.综合分析从水源到管网的过程,认为管网水中的轮状病毒可能与水源水污染有关.管网水中有轮状病毒检出,说明秋季该市饮用水中存在潜在的轮状病毒传染源.同期对管网水进行的细菌学指标检测,没有发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粪链球菌,可见目前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中的细菌学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病毒污染状况.

    2007年02期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水稻灌浆期臭氧暴露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陈展;王效科;谢居清;郑启伟;冯兆忠;欧阳志云;冯宗炜;

    利用田间原位开顶式气室(Open-topchamber,OTC)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稻灌浆期臭氧(O3)暴露对其产量形成的影响,从而确定灌浆期臭氧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实验设计4种臭氧水平,即过滤空气(CF,O3浓度10nL·L-1);自然大气(NF,O3浓度40nL·L-1);臭氧动态1(O1,O3梯度为50、100、150nL·L-1,平均浓度70nL·L-1);臭氧动态2(O2,O3梯度为75、150、300nL·L-1,平均浓度170nL·L-1).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浓度的升高,水稻的株高、穗长、分支、穗粒数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等指标均有下降的趋势,但4种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试验浓度下,水稻灌浆期短期高浓度O3暴露对其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但与全生育期相比,水稻产量对灌浆期的高臭氧浓度更为敏感.

    2007年02期 20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城市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稳定度分析——以武汉墨水湖为例

    刘红磊;尹澄清;

    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会对生态系统构成直接和间接的威胁.为了研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以武汉市墨水湖为研究对象,测定了5种重金属Zn、Cu、Ni、Pb及Cr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分析了其污染程度、分布特征,并对其稳定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墨水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重,在所有采样点5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最低效应阈值(LEL),多数采样点甚至超过了严重效应阈值(SEL);该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具有比较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排污口区>湖中心水域>城区岸边带>林田岸边带;其稳定程度依次为:Zn<Cu<Ni<Pb<Cr,其中Zn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比例超过50%,稳度程度极低,而Pb、Cr稳定程度较高,其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比例小于10%.像墨水湖这样受纳高污染负荷市政污水、暴雨径流的城市湖泊,其潜在的重金属生物活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7年02期 214-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信息

方法与技术

  • 一种能原位检测类雌激素暴露的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片

    杨方星;徐盈;

    利用免疫层析和胶体金标记技术试制出一种免疫检测试片,该试片可快速定性检测鱼体内诱导的卵黄蛋白原.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试片仅需采鱼血浆100μL,15min内便可获得检测结果.试片的检测限(LODVTG)为10μg·mL-1,野外现场应用表明测量准确度达92%.因此,该试片可用于野外水体类雌激素暴露与影响的原位评价.

    2007年02期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研究简报

  • SO2的危害及其流行病学与毒理学研究

    刘玉香;

    二氧化硫(SO2)是大气中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SO2的大量排放使城市空气污染不断加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O2不仅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对心血管系统,甚至生殖系统都会产生影响;毒理学研究也表明SO2对人和动物多种组织器官均有毒性作用,有些毒作用甚至比肺组织的改变还要严重,SO2是一种全身性毒物.而通过产生各种自由基引起器官组织发生氧化损伤作用可能是SO2毒作用的一种主要机制.

    2007年02期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8 ] |[阅读次数:0 ]
  • 利用彗星实验检测丙烯酰胺对小鼠两种细胞的DNA损伤和修复

    郭红刚;杨建一;高宝珍;韩宁;边思成;萨晓婴;

    为了研究丙烯酰胺致小鼠睾丸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及修复情况,同时比较这两种细胞对丙烯酰胺的敏感性,将雄性昆明种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丙烯酰胺(50mg·kg-1(bw)),在暴露后第1、2、4、6、8、10、12d,分别对其睾丸组织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进行彗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暴露结束后每个时间点小鼠睾丸组织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迁移率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随时间推移两种细胞DNA迁移距离逐渐降低,同一时间点睾丸组织细胞DNA损伤较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更为严重,两者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睾丸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是丙烯酰胺的作用位点;机体对丙烯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与淋巴细胞相比,睾丸细胞对丙烯酰胺导致的遗传损伤更为敏感.

    2007年02期 23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铜、镉、敌敌畏和甲胺磷对南美白对虾的亚急性毒性作用

    简慧敏;姚庆祯;臧维玲;戴习林;

    在恒温和充气条件下,研究了重金属(铜、镉)和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甲胺磷)对南美白对虾的亚急性毒性作用及对虾体胆碱酯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幼虾在各浓度重金属(铜、镉)和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甲胺磷)试液中经过60d的亚急性中毒试验,除铜在低浓度促进生长外,其他各组体长、体重及蜕皮次数均小于对照组,且随毒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有机磷农药对南美白对虾体内胆碱酯酶具有显著影响,虾体内胆碱酯酶含量随水体中有机磷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重金属对胆碱酯酶也有一定影响,胆碱酯酶随重金属离子浓度升高也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重金属对胆碱酯酶的影响效果没有有机磷农药显著.

    2007年02期 237-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