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综述

  • 多溴联苯醚在啮齿类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王旭亮;何欢;杨绍贵;孙成;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其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溴化阻燃剂在环境中普遍存在。PBDEs对生物体和人体存在内分泌干扰等毒性危害,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目前PBDEs对人体造成的影响都是由动物实验(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外推而得,因此研究不同的PBDEs同系物在啮齿类动物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参数是很重要的。重点综述PB-DEs在啮齿类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期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进而评价PBDEs的环境危害和人体健康风险提供有价值信息。

    2011年01期 v.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董芳;李芳芳;祁晓霞;朱琳;

    综述了近年来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及其环境行为、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物的毒性和评估方法、实验室模式生物、生物标志物以及环境毒理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此外,还对环境化学品管理和安全性评价、Hormesis(兴奋效应)现象、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危险度评价、室内环境毒理学分析与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环境毒理学面临的挑战。

    2011年01期 v.6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5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微囊藻毒素神经毒理学研究进展

    居静娟;浦跃朴;尹立红;王大勇;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蓝藻产生的主要毒素,中毒人群或动物会表现出神经毒害症状,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其神经毒害及毒理。MCs可能由有机阴离子转运肽(OATP)转运并穿过血脑屏障,在动物脑组织中分布与蓄积。MCs会严重影响神经发育,损害动物的神经系统功能。MCs可能通过影响脑组织中的解毒与抗氧化系统,诱发其对动物神经系统发育与功能的伤害。在分析与讨论MCs神经毒理研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研究策略的建议。

    2011年01期 v.6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环境污染物发育毒性机制研究的系统生物学方法进展

    徐挺;赵静;胡霞林;尹大强;

    基因调控网络(gene regulatory network,GRN)是用于研究基因调控的一种新兴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尤其适合描述生物体早期发育的调控系统和机制。由于它能体现出调控过程的网络特性和动态关系,从整体的角度全面审视环境扰动所造成的真实影响,因此有望在内分泌干扰物等环境污染物的发育毒性机制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多年来一直困扰相关研究的种种难题。针对基因调控网络的结构、研究方法、应用成果和案例进行综述,并对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污染物发育毒性机制研究的前景做出展望。

    2011年01期 v.6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类型土壤中外源镍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

    解冬利;周娟;王备新;蒋金炜;李发生;颜增光;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蚯蚓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镍离子在我国13种典型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etida)的急性毒性,发现镍离子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对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变化范围为243.8-1970.6mg.kg-1,镍离子在不同土壤中的毒性大小顺序为:湖南红壤>重庆紫壤>江西红壤>河南潮土>吉林黑土>浙江水稻土>新疆灰漠土>北京潮土>陕西黄土>山东潮土>河北潮土>江苏水稻土>黑龙江黑土,其中镍离子在湖南红壤和黑龙江黑土中的LC50值差异可达8倍以上。将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黏土含量)与镍离子对蚯蚓的LC50值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LC50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因子共同控制了LC50预测回归模型变异的79.4%。研究结果可为制订基于我国土壤类型的生态筛选值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2011年01期 v.6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专论

  • 两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草履虫急性毒性初探(英文)

    周海龙;李国锋;黄仁良;崔嵩;刁晓平;

    滴滴涕和苯并芘这两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已广泛分布,因此,本研究利用单细胞真核模式生物-草履虫来研究其急性毒性效应,结果发现其毒性效应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DDT和BaP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6.012mg.L-1和180.167mg.L-1,且这两种污染物的浓度和概率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不同浓度的DDT和BaP对草履虫进行毒性作用时,草履虫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较而言,DDT的毒性作用更大。由于草履虫对这两种毒性物质作用的敏感性,因此,草履虫可作为一种敏感指示生物来评估POPs的长期危害。本研究为水污染的减排和生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最后,就这两种典型POPs对草履虫的毒性机理进行了讨论。

    2011年01期 v.6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硫氰酸钠对斑马鱼毒性的评价

    廖静;谷浩;牟文;张灿;熊丽;

    为了研究植物性饲料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硫氰酸钠(NaSCN)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首先将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暴露于NaSCN的8个浓度组中进行96h-LC50急性毒性试验,测得其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403mg.L-1。再以安全浓度(1/10LC50)为基准,等对数设置3个质量浓度22.7、40.3、71.7mg.L-1的染毒组和一个对照组(0mg.L-1)进行96h半静水式毒性试验,测定斑马鱼头部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a+/K+-ATPase的活性、躯干组织MDA的含量。将实验数据进行ANOVA分析处理后,结果表明,不同NaSCN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相比,AChE活性无显著差异。71.7mg.L-1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相比,Na+/K+-ATPase的活性和MDA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MDA含量与NaSCN染毒浓度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aSCN对斑马鱼的毒性机制可能是引起线粒体功能的失调。MDA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NaSCN引起的毒性做出评价。

    2011年01期 v.6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官厅水库周边农药类POPs暴露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

    王铁宇;金广远;吕永龙;颜丽;胡文友;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北京官厅水库周边2-10km范围内按不同农药类POPs残留量划分4个区域,监测了土壤中主要农药类POPs(HCHs和DDTs)的含量,分析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特征。结果表明,4个区域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最高为北辛堡区,其次是怀来县区和官厅镇区,最低为延庆县区,平均含量分别为27.59ng.g-1、21.17ng.g-1、9.39ng.g-1和0.86ng.g-1,相应的土壤呼吸强度分别为:0.13μmol.m-2.s-1、0.38μmol.m-2.s-1、0.30μmol.m-2.s-1和0.30μmol.m-2.s-1;土壤脱氢酶活性为56.4μg.g-1.h-1、27.5μg.g-1.h-1、29.6μg.g-1.h-1和50.8μg.g-1.h-1;过氧化氢酶活性为1.07mL.g-1、0.80mL.g-1、0.88mL.g-1和1.10mL.g-1;脲酶活性为197μg.g-1.h-1、172μg.g-1.h-1、129μg.g-1.h-1和181μg.g-1.h-1;磷酸酶活性分别为7.44μg.g-1.h-1、5.75μg.g-1.h-1、5.83μg.g-1.h-1和6.16μg.g-1.h-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野外长期低浓度有机氯农药暴露的情况下,其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有机氯农药残留不同程度的区域上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差异不显著。

    2011年01期 v.6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食物相暴露下三丁基锡(TBT)在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动力学

    方超;王新红;王文雄;李永玉;穆景利;吴水平;洪华生;

    将牡蛎消化腺分别暴露在1000ng.L-1和100ng.L-1TBT水溶液中4周,然后将染毒的牡蛎消化腺分别投喂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经过45d的暴露和30d的净化,我们发现雌雄疣荔枝螺的消化和生殖系统能较快地吸收TBT(吸收速率ku=0.004-0.022.d-1),并且其代谢(生物代谢系数BDI=5.59-23.30)和排出速率(净化速率ke=0.024-0.053.d-1)也相对较快,各器官中TBT的代谢产物MBT占了相对较高的比例,因此TBT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没有出现生物放大的现象。此外,TBT有逐渐从雌螺消化系统向生殖系统转移的趋势,并且雌螺生殖系统对TBT的吸收和富集能力(ku=0.006-0.022.d-1,生物放大系数BMF=0.181-0.664)要显著强于雄螺(ku=0.004-0.014.d-1,生物放大系数BMF=0.142-0.376),但其代谢和净化速率(BDI=5.59-10.50,ke=0.024-0.025.d-1)却显著低于雄螺(BDI=11.5-12.4,ke=0.031-0.050.d-1),雌螺的生殖系统被认为是TBT转移和富集的潜在靶器官,这对我们今后开展TBT污染的环境监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1年01期 v.6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对太湖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分析

    蒋丹烈;胡霞林;尹大强;

    多环芳烃(PAHs)具有高的疏水性,在水体中优先分布于沉积物。采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s法),依据水生生物慢性毒性数据计算5%物种危害浓度(HC5);并结合欧盟委员会风险评价技术导则(TGD)进而得到沉积物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sed),以报道的太湖的沉积物中浓度数据作为预测环境浓度(PECsed);用商值法PECsed/PNECsed进行风险表征,定量分析太湖沉积物中6种PAHs的水生态风险。分析结果表明:6种PAHs的HC5分别为:苯并[a]芘1.026μg.L-1、芘4.553μg.L-1、荧蒽1.940μg.L-1、蒽0.930μg.L-1、芴11.045μg.L-1、萘2.936μg.L-1;萘、蒽、芴和荧蒽为沉积物中具有风险的物质,风险排序为萘>荧蒽>蒽>芴。另外,太湖沉积物2009年6种PAHs的水生态风险小于2004年和2007年。本研究为太湖沉积物PAHs生态基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

    2011年01期 v.6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孕哺期全氟辛烷磺酸染毒对大鼠海马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刘晓晖;刘冰;金一和;

    为了阐明孕哺期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染毒对大鼠及其仔鼠海马细胞钙稳态的影响,将妊娠Wist-ar大鼠30只,从妊娠第1天开始对实验组分别以7.2mg.kg-1(low,L)、14.4mg.kg-1(high,H)(以饲料中的PFOS计)的PFOS进行染毒至仔鼠生后35d。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机法(HPLC/MS-MIS)检测脑组织中PFOS浓度,使用Fura-2/AM荧光探针法测定母鼠和仔鼠海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结果表明:PFOS可以在仔鼠海马组织中发生蓄积作用;7.2mg.kg-1、14.4mg.kg-1实验组母鼠海马细胞[Ca2+]i分别为(175.4±11.9)、(313.4±18.7)nmol.L-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5.6±11.9)nmol.L-1(p<0.05);在仔鼠出生后第1天(postnatal day1,PND1),高剂量PFOS染毒组仔鼠海马细胞[Ca2+]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PND28和PND35时,出生前后均进行高剂量PFOS染毒组仔鼠海马细胞[Ca2+]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出生前后均进行低剂量PFOS染毒的组别(p<0.01)。在PND28和PND35时,仅出生前高剂量PFOS染毒的仔鼠海马细胞[Ca2+]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仅出生前低剂量PFOS染毒的组别(p<0.01)。此外,随着仔鼠年龄的升高,仅出生前、仅出生后和出生前后均进行PFOS染毒的仔鼠海马细胞[Ca2+]i均有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孕哺期PFOS染毒可以诱导大鼠及其仔鼠海马细胞[Ca2+]i升高,这可能对大鼠及仔鼠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2011年01期 v.6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天津水产业磺胺类耐药细菌及其分布

    高盼盼;罗义;毛大庆;

    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滥用可能会诱导水产品和周围环境中的耐药菌。针对天津市北辰区、西青区、东丽区和津南区的6个水产养殖场的底泥和水样,采用抗性平板筛选耐药细菌,通过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分析,发现底泥中的耐药率要大大高于水中的耐药率,并且与国外的某些研究相比,底泥的细菌耐药率呈现较高的趋势。另外,利用16S-rDNA鉴定出8个菌属、13个菌种的耐药菌,其中包括环境中常见的土著细菌如芽孢杆菌和短杆菌,以及肠球菌、粪产碱杆菌和不动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这表明肠道菌经排泄进入环境后可能会与土著菌和条件致病菌发生抗性元件的水平转移,造成抗性在环境中的扩散,构成潜在的生态风险。

    2011年01期 v.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镉“加标”沉积物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生物毒性研究

    赵艳民;张雷;秦延文;郑丙辉;

    选择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作为受试生物,以泥鳅死亡率、血液红细胞数量、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作为测试指标,考察了沉积物中"加标"金属镉(Cd)的毒性状况,探讨了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影响。结果表明:高有机质的粘土粉砂性沉积物能够有效吸附重金属镉;镉加标暴露组泥鳅的死亡率以及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测试指标随着沉积物中镉"加标"浓度的增加而上升。经过计算,水体-沉积物体系中的镉对泥鳅24、48、72和96h LC50分别为2.8037、2.4997、2.2705和1.7538mg.g-1干重。而泥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对沉积物中的镉的毒性反应灵敏,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指标。

    2011年01期 v.6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铜镉复合胁迫下硫素对小麦幼苗铜镉吸收、亚细胞分布及毒性的影响

    翁南燕;周东美;汪鹏;汪登俊;褚灵阳;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硫素供应水平对铜镉复合胁迫(Cu+Cd:10μmol.L-1+10μmol.L-1)下,小麦幼苗铜镉吸收、亚细胞分布及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硫和高硫处理均降低了小麦幼苗根系和叶片中铜和镉的含量,不同硫水平处理对小麦幼苗根系亚细胞各组分中镉的分配比例没有产生影响,而对铜亚细胞组分的分配比例则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添加硫的处理细胞质组分分配比例增加,细胞壁组分的分配比例降低,缺硫处理则相反。铜镉复合胁迫对小麦幼苗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使其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小麦幼苗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与适中硫处理相比,高硫处理能明显缓解铜镉复合胁迫对小麦的毒害,可以促进小麦幼苗生长,增加幼苗中叶绿素含量,提高SOD和CAT的活性,降低MDA在根系中的积累,提高根系GSH的含量,而缺硫处理则相反。

    2011年01期 v.6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及致毒途径分析

    张勇;杨维东;李宏业;刘洁生;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sen)是一种典型的鱼毒性赤潮藻,近年来在我国频繁爆发,给水产养殖业带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混合培养、隔离培养等手段研究了米氏凯伦藻及不同细胞组分对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摄食与生存的影响,分析了其致毒途径。结果表明,随着混合培养液中米氏凯伦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蒙古裸腹溞对亚心型扁藻的摄食率明显下降(p<0.05),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远低于饥饿组(p<0.01),这说明米氏凯伦藻对蒙古裸腹溞有较强毒性,可抑制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导致蒙古裸腹溞的死亡?衾胧笛榉⑾?直接接触米氏凯伦藻的实验组蒙古裸腹溞存活率远低于饥饿组、对照组和仅接触米氏凯伦藻培养液的隔离实验组(p<0.05),表明引致蒙古裸腹溞中毒的米氏凯伦藻毒素可能来自胞内??入米氏凯伦藻不同细胞组分后,蒙古裸腹溞的存活率并无明显改变,实验各组与饥饿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摄食和接触活的完整的米氏凯伦藻是影响蒙古裸腹溞摄食和生存的主要途径,米氏凯伦藻胞内存在的在水体中极不稳定的某些有毒物质可能会导致浮游动物的中毒和死亡。

    2011年01期 v.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三苯基锡和五氯酚胁迫斑马鱼生理生化的影响

    宋志慧;王庆伟;

    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作为受试生物,分析不同暴露浓度、不同暴露时间三苯基锡(TPT)、五氯酚(PCP)对斑马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在0,1.05,2.09,4.18,6.27,8.36μg.L-1的TPT和0,5.01,10.02,20.04,40.08,80.16μg.L-1的PCP暴露下,反应时间分别为1d和7d,分别对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初步探讨了TPT和PCP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以期及时发现并排除TPT和PCP污染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斑马鱼体内酶活性受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的影响,TPT和PCP分别对SOD、CAT、AChE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差异显著(暴露组与对照组均显著差异,p<0.05)。SOD、CAT和AChE活性变化可以成为TPT、PCP污染胁迫的敏感指标。

    2011年01期 v.6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快讯

  • 葡多酚对口服乙醇小鼠肝细胞PCNA和Bcl-2表达的影响

    綦晓;钟进义;李静;尹衍玲;

    为观察葡多酚(GPC)对小鼠乙醇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将每天经口灌胃给予4g.(kg.bw)-1乙醇的小鼠同时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GPC,30d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用MTT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细胞的增殖活性,用免疫组化法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PCNA和Bcl-2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PC高剂量组16h的肝细胞增殖活性为0.423±0.125,较乙醇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GPC高剂量组PCNA增殖指数和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26%和33.78%,乙醇对照组则分别为9.5%和9.22%。图像分析OD值则高剂量组为0.449±0.041和0.376±0.048,乙醇对照组为0.342±0.040和0.281±0.036,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以得到结论:GPC可抑制乙醇诱发的小鼠肝细胞增殖活性损伤及Bcl-2水平降低,对小鼠乙醇性肝损伤有防护作用。

    2011年01期 v.6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谷胱甘肽对甲醛所致Hela细胞毒性的影响

    杜娟;张亚然;王莉;周琪;杨旭;丁书茂;

    为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甲醛所致Hela细胞毒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染毒方式,应用KCl-SDS法和MTT法分别检测GSH对甲醛引起Hela细胞DNA-蛋白质交联(DPC)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0μmol.L-1浓度下,DNA-蛋白质交联实验中甲醛染毒组所致的DP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GSH+甲醛组所致的DPC不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还显著高于甲醛染毒组(p<0.01),MTT实验中甲醛染毒组的细胞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GSH+甲醛组所致的细胞活性不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还显著低于甲醛染毒组(p<0.01)。上述结果表明,GSH单独作用对Hela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但是对甲醛所致毒性作用有显著促进作用。从而提出假设,在甲醛致白血病的过程中,GSH可能与甲醛结合形成活性状态,介导甲醛的毒性作用。

    2011年01期 v.6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