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特别策划: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专辑

  • 序言

    陈景文;

    <正>卤代有机物,是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被卤基所取代,从而形成的新化合物。卤代有机物可用作农药、医药、防腐剂、麻醉剂、制冷剂、有机溶剂等,它们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卤代有机物生成的天然途径很少,仅有少数微生物可合成。环境中的卤代有机物,绝大多数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品。

    2013年05期 v.8 637-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全氟辛烷磺酸神经发育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刘晓晖;胡宏;李双月;邵静;刘薇;金一和;

    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全氟化合物的终端降解产物,在生态环境中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组织并蓄积,对环境和生物存在潜在危害。动物实验研究发现,PFOS能够通过胎盘和血脑屏障,影响发育期神经系统,其持续性和严重性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PFOS神经发育毒性效应及其主要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研究现状,并对未来PFOS神经发育毒性机制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

    2013年05期 v.8 643-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在人体分布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胡佳玥;戴家银;

    全氟和多氟烷酸类化合物(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是一类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其在民用和工业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环境样品、野生动物以及人类体内都检测到了这类物质。PFASs对哺乳动物和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毒性,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公众关注。目前,PFASs对人类健康的研究还多停留在流行病学研究和体外细胞毒性研究方面,由于人类有复杂的免疫和代谢系统,因此PPASs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具体机制和安全剂量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PFASs在人体的分布、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效应和作用机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目前PFASs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

    2013年05期 v.8 650-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典型氯酚类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余丽琴;赵高峰;冯敏;李昆;文武;张盼伟;邹晓雯;周怀东;

    氯酚类化合物(C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这类化合物具有环境稳定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因而其在水环境中的生态毒理效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水体中存在最普遍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有2,4-二氯酚(2,4-DCP),2,4,6-三氯酚(2,4,6-TCP)和五氯酚(PCP)。本文对近几年来这3种典型氯酚类化合物的水生态毒理学研究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它们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氧化损伤、发育毒性、内分泌干扰、遗传毒性、致癌性、免疫毒性、细胞毒性以及复合毒性的效应和机制,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2013年05期 v.8 658-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信息

  • OECD将物理化学性质放在纳米评估的优先位置

    <正>根据一份将该问题置于最高风险评估优先位置的OECD报告,在如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使用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数据方面仍然非常不透明。2012年,OECD确定了人造纳米材料风险评估中的重要领域。尽管所有领域都"很重要,并且最终都需要进行考虑",OECD的人造纳米材料工作组(WPMN)已经通过其指导小组6(SG6),使得该清单变得更易于管理。

    2013年05期 v.8 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推进化学品协定

    <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就280多项多边环境协定(包括巴塞尔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和鹿特丹公约)的执行,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将向被选出的官员提供对他们的政府在实现环境目标方面的表现的环境审计。Unep希望,这进而将帮助官员确定实施行动的优先领域、触发制定新立法和法规,以及促进更充分地符合现有立法和法规。

    2013年05期 v.8 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Saicm发布关于内分泌扰乱化学物质(EDC)的草案工作计划

    <正>2013年9月11日来源:联合国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联合国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SAICM)发布了一份关于内分泌扰乱化学物质(EDC)的草案工作计划。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ICCM3)去年在其第3次会议期间就一份应对内分泌扰乱化学物质的决议的文本达成一致,并邀请跨组织化学品无害管理计划(IOMC)的成员制定一项工作计划。该草案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该草案计划涵盖:

    2013年05期 v.8 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OECD向e-ChemPortal增加加拿大人类健康数据

    <正>OECD扩展了e-ChemPortal数据库,增加了由加拿大在物质分类领域的工作获得的人类健康数据。这些信息可以使用物质身份进行检索,它们关于加拿大《国内物质清单》(DSL)上的化学物质。此前,该数据库仅包含用于国内物质清单(DSL)物质分类的生态学数据。

    2013年05期 v.8 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CHA更新IUCLID5.5

    <正>ECHA发布了对IUCLID 5.5的一项更新。该新版本引入了一个模板,用于导出在化学品安全评估和报告工具CHESAR中编制化学品安全评估所需的信息。

    2013年05期 v.8 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拿大开始为新化学物质发布风险评估概要

    <正>在基于新物质计划为化学物质发布风险评估概要时,加拿大环境部将努力平衡所提供的需要进行保密商业信息(CBI)保护的信息水平,该部表示。第一批概要预计将在秋天发布。该计划"正在努力平衡详细程度和透明度水平,同时,尊重保密商业信息。"3种物质是该计划的试点阶段的一部分。

    2013年05期 v.8 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环保署为3种物质发布重要新用途活动规则

    <正>美国环保署(EPA)为3种需遵守生产前通报(PMN)要求的物质发布了重要新用途活动规则(Snur)。一般被称为部分氟化醇代乙二醇的这些物质也需获得《有毒物质控制法》第5(e)条规定的由环保署颁发的同意令。这些重要新用途活动规则要求,打算生产、进口或加工这3种化学物质中的任何一种用于一项被列为重

    2013年05期 v.8 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州提议将甲基异丁酮列入第65号提案清单

    <正>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委员会(OEHHA)打算依据第65号提案将甲基异丁酮列为一种该州已知会导致生殖毒性的化学物质。所提议列入决定基于第65号提案的权威机构机制做出,基于美国环保署将甲基异丁酮认定为一种存在发育毒性终点的生殖毒物的决定。

    2013年05期 v.8 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ECHA发布关于烯丙胺的试验提议

    <正>ECHA发布了一份关于烯丙胺的遗传毒性的试验提议。烯丙胺是一种在很多行业被用作化学溶剂的物质。提交信息的截止日期为10月24日。

    2013年05期 v.8 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缅因州针对儿童用品的双酚A禁令生效

    <正>缅因州已最后确定将双酚A(BPA)列为一种优先化学物质,该法规现在将生效。该法规适用于在缅因州销售含有有意添加的双酚A的儿童用品的制造商。从2014年3月1日起,将禁止在该州销售的婴儿配方食品和食品包装中使用双酚A。玩具、儿童保育用品或餐具的生产商还将被要求在该法规生效后180天内报告它们的产品中的双酚A使用情况。

    2013年05期 v.8 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6种物质被添入加拿大国内物质清单

    <正>加拿大环境部长将6种物质添加到《国内物质清单》(DSL)中。这样,这些物质同时从非国内物质清单中删除。

    2013年05期 v.8 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环保署修订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定义以排除卤化链烯

    <正>美国环保署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定义中排除了反式1-氯-3,3,3-三氟丙基-1-烯。美国环保署认为,这种也叫作Solstice 1233zd(E)的化合物可能对对流层臭氧的形成做出较小贡献。新定义于9月27日生效。

    2013年05期 v.8 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欧洲化学品管理署就丙炔氟草胺和环氧丙烷征求意见

    <正>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已经就对于杀虫剂活性物质丙炔氟草胺和工业化学物质环氧丙烷的统一分类和标识(CLH)提议启动了两项公开意见征询。丙炔氟草胺提议由捷克共和国提交,该提议涉及删除该物质的生殖毒性分类1B和引入一个新的M系数。该物质在CLP法规下的水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分类不受影响。

    2013年05期 v.8 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拿大对2种物质适用重要新活动(Snac)规则

    <正>加拿大环境部长颁布了一项命令,对2种物质执行重要新活动(Snac)规定。该命令适用于涉及在个人护理产品中使用N,N-二(羧甲基)丙氨酸钠的任何活动,以及涉及在任一日历年内在某种消费品中使用N,N'-(甲基乙烯基双(N-乙基乙酰氨基)硅烷)的量超过1 000 kg的任何活动。该命令还向《国内物质清单》中增加了16种物质,以豁免它们遵守《加拿大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进一步报告要求,在《加拿大官方公报》上刊登的一份公告表示。

    2013年05期 v.8 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论

  • 胚胎期和哺乳期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王玉;张倩;刘薇;王施章;金一和;

    为了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发育神经毒性,寻找PFOS发育神经毒性作用的敏感期,利用水迷宫和组织病理切片技术,研究了胚胎期和哺乳期暴露于PFOS后新生大鼠发育情况、学习记忆能力、抓力以及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PFOS导致仔鼠发育迟缓,睁眼期延迟。仔鼠出生后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显著性降低。同一PFOS暴露浓度下,胚胎期暴露组体重低于哺乳期暴露组,抓力差异不显著。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TT15(胚胎期和哺乳期均暴露于15 mg·L-1PFOS)和TC15(仅胚胎期暴露于15 mg·L-1PFOS)暴露组仔鼠逃避潜伏期显著高于对照组,且TC15暴露组仔鼠逃避潜伏期显著性高于CT15(仅哺乳期暴露于15 mg·L-1PFOS)暴露组。空间探索实验中,TT15暴露组仔鼠在目标象限的游泳时间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暴露组海马组织细胞数量减少,出现细胞凋亡现象。结果表明,PFOS造成仔鼠的发育延迟以及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关键作用时期可能是胚胎期。

    2013年05期 v.8 671-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孕哺期全氟辛烷磺酸暴露对子代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肖静;连玉龙;马颖;赵健亚;

    探讨孕哺期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子代大鼠成年后糖代谢稳态的影响。Wistar孕鼠随机分组,自孕0天(GD0)起分别以0 mg·kg-1(对照组)、4 mg·kg-1(低剂量组)和8 mg·kg-1(高剂量组)PFOS(以饲料中PFOS计)经口染毒至仔鼠出生后21天(PND21)断乳为止。高效液相/质谱法检测PND1、PND21和PND42时仔鼠血清PFOS含量。检测仔鼠断乳后第8周和第18周时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仔鼠口服糖耐量及肝脏糖代谢关键酶表达水平改变。结果显示:发育期PFOS暴露导致仔鼠出现血清中PFOS蓄积,以PND21时浓度最高,在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分别为(7.77±1.45)μg·mL-1和(5.09±0.57)μg·mL-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剂量组仔鼠在断乳前后均出现明显体重降低,并在成年后出现高胰岛素血症,但PFOS仅在雄性仔鼠中引起了血糖升高。18周龄时口服糖耐量结果显示,PFOS暴露使雄性仔鼠在该阶段出现糖耐量受损,同时造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PGC-1)、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表达水平的显著增高以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表达水平的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说明PFOS孕哺期暴露可引起子代成年后糖代谢失调,有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可能。

    2013年05期 v.8 678-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氟辛烷磺酸暴露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郑晓奇;史雅娟;吕永龙;徐湘博;

    采用人工土壤培养法,通过14 d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死亡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DNA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FOS对蚯蚓14 d-LC50为478.0 mg·kg-1,显示为低毒;急性暴露期间,PFOS显著抑制蚯蚓生长,生长抑制率随着PFOS浓度增加而增大,且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r=0.951,P<0.01);PFOS对蚯蚓GST和CAT活性均没有显著性影响,没有观察到剂量效应关系;PFOS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不同浓度的PFOS对蚯蚓体腔细胞尾长、尾部DNA含量和尾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PFOS对蚯蚓的存活影响显示为低毒,但是对生长有一定影响,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

    2013年05期 v.8 687-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全氟辛烷磺酸短期暴露对不同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

    吕振娥;苏玉红;乔敏;

    全氟辛烷磺酸(PFOS)作为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目前国内外对其生态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环境领域,而高等植物的生态毒性数据尚不完善。因此,本研究采用内培养方式,选取小麦、大麦、小白菜、三叶草、绿豆作为供试植物,利用根伸长、芽伸长、地上部分生物量等评价指标,研究了PFOS短期暴露对不同供试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建立了PFOS和作物苗期生长的剂量-效应关系,并对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表征PFOS生态毒性的敏感植物。结果表明,不同供试作物培育3d后,PFOS对其于不同毒性终点的最小EC50值为:小麦352 mg·kg-1(根伸长)、大麦434 mg·kg-1(根伸长)、三叶草794 mg·kg-1(地上部分生物量鲜重)、小白菜829 mg·kg-1(地上部分生物量鲜重)、绿豆>1 000 mg·kg-1,因此敏感程度依次为:小麦>大麦>三叶草>小白菜>绿豆。须根系作物小麦、大麦较直根系作物三叶草、小白菜和绿豆敏感,而须根系作物各评价指标的敏感程度依次为:根伸长>地上部分生物量鲜重>芽伸长>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可见小麦的根伸长对PFOS污染最为敏感。各评价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PFOS对同种植物的不同评价指标影响趋势一致。

    2013年05期 v.8 695-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全氟辛基磺酸及其替代产品的内分泌干扰效应评价

    杨蓉;李娜;马梅;王子健;

    为研究全氟辛基磺酸(PFOS)及其替代品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将重组人雌激素/雄激素/孕激素/甲状腺激素/维甲酸受体基因的双杂交酵母暴露于不同浓度的PFOS及替代品中,并结合体外代谢活化技术检测直接和间接的类/抗激素活性。结果表明,被替代品PFOS表现为雄激素受体、甲状腺受体和维甲酸受体拮抗剂,且在代谢活化后新增了雌激素受体拮抗效应,其半数效应浓度(EC50)在3.0×10-4~4.8×10-3g·L-1之间;同时,4种替代化学品没有任何效应检出,说明不会通过与核受体结合干扰天然激素的正常功能。研究结果说明,与原化学品相比,替代产品的应用在内分泌干扰效应方面可能具有更低的环境风险。

    2013年05期 v.8 702-7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PFOS潜在替代品全氟丁基磺酸钾的环境行为

    刘敏;殷浩文;陈晓倩;李康;杨婧;贾丽娟;

    全氟辛基磺酸(PFOS)已被列入POPs名单,各国及国际组织相继出台法规和禁令对其生产和使用进行限制,并加紧了替代品的开发和评价。选取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潜在的替代品,采用OECD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实际测试,并结合US EPA EPI Suite 4.0软件的计算预测,研究了PFBSK的基本理化性质(熔沸点、蒸汽压、水溶解性)和环境归趋性(水解性、光解性、生物降解性和蓄积性),并与PFOS及其盐的相关数据进行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PFBSK和全氟辛基磺酸钾(PFOSK)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有高熔沸点、低蒸汽压和明显的持久性。但二者在水溶性和蓄积性方面具有明显差异。20℃,PFBSK的水溶解度为49.3 g·L-1,极易溶于水;而PFOSK的水溶解度仅为519 mg·L-1。PFBSK的蓄积因子(BCF)为3.16,不具蓄积性;而PFOSK的BCF为6 531,并且在食物链中存在明显的生物放大效应。

    2013年05期 v.8 708-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PFOS潜在替代品全氟丁基磺酸钾对不同营养水平水生生物的毒性

    刘敏;殷浩文;陈晓倩;李康;杨婧;张京佶;贾丽娟;

    全氟丁基磺酸钾(PFBSK)作为全氟辛基磺酸(PFOS)潜在的替代品,极易溶于水,主要存在于水体中,因而其水生毒性的研究十分重要。采用OECD 201、OECD 202、OECD 203和OECD 211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PFBSK对羊角月牙藻(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中国本土鱼种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及对大型溞繁殖的影响。组合多终点急慢性水生生物毒性结果:PFBSK的急性毒性终点均大于100 mg·L-1,大型溞繁殖试验的无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571 mg·L-1,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981 mg·L-1。按GHS分类导则,PFBSK未表现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与之相比,PFOS则对水生生物表现出毒性,黑头软口鲦(Pimephales promelas)为最敏感物种,其96 h-LC50为4.7 mg·L-1;大型溞繁殖试验的NOEC为12 mg·L-1。按GHS分类导则,属于中等毒性物质。可见,PFBSK较PFOS水生毒性明显降低。

    2013年05期 v.8 714-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六溴环十二烷(HBCD)对斑马鱼发育早期能量代谢及软骨、肌肉和鱼鳍发育的影响

    邓军;杨丽华;周炳升;

    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HBCDs)是一种添加型阻燃剂,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由于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等特征,HBCD很可能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并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HBCD(0.1、0.5和1 mg·L-1),通过油红O和阿尔新蓝染色观察幼鱼发育状况,并通过能量代谢及发育相关基因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BCD暴露影响了幼鱼对卵黄囊内生脂肪的吸收,并对幼鱼躯干骨骼肌、头部软骨和鱼鳍的发育产生损害。进一步研究发现,暴露组幼鱼体内ATP含量降低,ATP合成酶及电子呼吸链中还原性辅酶Ⅰ(NOX)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等的活性显著降低;同时,早期发育相关基因如骨形成蛋白bmp、肌肉决定因子myod以及sox9a和wnt等基因的转录水平均受到显著抑制(P<0.05)。上述结果表明,HBCD会影响早期发育阶段的斑马鱼对卵黄囊营养物质的吸收,干扰体内能量代谢,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并通过bmp-sox9和wnt-myod等信号通路影响软骨组织、鱼鳍和骨骼肌的正常发育。

    2013年05期 v.8 72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急性毒性及氧化应激作用

    吉贵祥;石利利;刘济宁;吴晟旻;

    为研究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急性毒性、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受精后3 h的斑马鱼胚胎为染毒对象,用概率单位法计算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96 h-LC50;再参照96 h-LC50按一定比例级差设置0.25、0.5、1.0、2.0 mg·L-14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0 mg·L-1)进行96 h半静水式毒性试验,检测斑马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BDE-47对斑马鱼96 h的急性毒性LC50为3.77 mg·L-1(95%可信区间1.93~10.27 mg·L-1);2.0 mg·L-1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增加,且CAT活性与BDE-47染毒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0.5 mg·L-1BDE-47染毒96 h后,即观察到斑马鱼幼鱼出现明显细胞凋亡,主要集中于神经管和脑部。研究表明,BDE-47可以影响斑马鱼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并能诱导细胞凋亡;BDE-47导致神经组织的氧化损伤可能在动物神经毒性中起重要作用。

    2013年05期 v.8 731-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四溴联苯醚(BDE-47)对两种海洋桡足类动物的毒性效应

    徐风风;朱丽岩;巩文静;王俊健;卢梦雪;

    为了研究四溴联苯醚(BDE-47)对海洋桡足类的毒性效应,以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为受试生物,依据急性毒性实验96 h-LC50值,设置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摄食率、滤水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抗氧化防御系统中SOD、GST、GPx活性以及GSH含量。结果显示:BDE-47对太平洋真宽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96 h-LC50分别为57和851μg·L-1,后者明显高于前者。2种桡足类在BDE-47作用下,其能量摄入和代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或抑制。太平洋真宽水蚤在中浓度(1.425μg·L-1)下摄食率和排氨率受到促进,高浓度(5.70和11.40μg·L-1)下耗氧率明显抑制;日本虎斑猛水蚤高浓度下(170.20μg·L-1)摄食率受到抑制,中浓度(21.28μg·L-1)下耗氧率受到促进,各个浓度的BDE-47对其排氨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太平洋真宽水蚤SOD活性在BDE-47暴露96 h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P<0.05),受到明显抑制;GST活性随暴露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GSH含量和GPx活性低浓度(0.7125和1.425μg·L-1)下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而高浓度(5.70和11.40μg·L-1)下则相反。日本虎斑猛水蚤SOD活性随BDE-47浓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GST活性和GSH含量在低浓度(10.64和21.28μg·L-1)BDE-47中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浓度(85.10和170.20μg·L-1)BDE-47下,GST活性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GSH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GPx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由此可见,BDE-47与这2种桡足类的能量摄入、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系统存在一定时间及剂量效应,并具有明显的物种差异性。

    2013年05期 v.8 737-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华圆田螺对沉积物中十溴联苯醚工业品DE-83的生物积累与转化

    田胜艳;祝凌燕;梁贤伟;李军团;曹晓波;

    为研究沉积物中十溴联苯醚(BDE-209)的生物有效性,将淡水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底栖动物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暴露于商品DE-83(主要包含92%的BDE-209、6%的BDE-206、1.5%的BDE-207和0.5%的BDE-208)染毒的沉积物,进行60 d养殖实验。根据暴露期间中华圆田螺体内PBDEs含量与同系物组成的变化,探讨了田螺对DE-83的富集动力学、积累常数以及可能发生的生物转化。实验结果显示,DE-83主要同系物均能够被中华圆田螺积累,但是生物有效性非常低,BDE-209、BDE-207和BDE-206的吸收速率常数(k s)为0.029~0.042 d-1,BDE-207>BDE-206>BDE-209。依据动力学参数推算的生物-沉积物积累因子(BSAF)非常低,分别为0.05(BDE-209)和0.02(BDE-206和BDE-207)。暴露20 d后,中华圆田螺体内有低溴代同系物检出,其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BDE-209在中华圆田螺体内发生了生物转化。

    2013年05期 v.8 748-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阻燃剂对稀有鮈鲫的毒性效应

    塔娜;房彦军;林本成;张伟;田蕾;袭著革;

    为研究新型阻燃剂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TDCPP)的毒性效应,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分别进行96 h和28 d的染毒,研究TDCPP对稀有鮈鲫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并通过对稀有鮈鲫脑组织中与神经纤维的生长、发育、轴突再生等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检测,初步探讨了TDCPP的神经毒性作用。结果表明:TDCP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为2.99(2.20~3.38)mg·L-1,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TDCPP属于剧毒性。经0.9、1.5、2.1和2.7 mg·L-1TDCPP染毒28 d,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稀有鮈鲫肝脏及脑组织中SOD和GSH-Px的活性均受到抑制,且随着TDCPP的暴露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显著增强;暴露组稀有鮈鲫脑组织中与神经纤维的生长、发育相关的微管蛋白α/β、神经丝NF-M以及关键蛋白GAP-43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发生显著下调。可知,TDCPP暴露可以诱发稀有鮈鲫神经毒性作用。

    2013年05期 v.8 757-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浓度的五氯酚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影响

    倪芳;周斯芸;张瑛;全燮;

    由于突发性水源污染频发,建立一种实时的风险监测评估系统十分迫切。本研究通过在线生物监测仪实时记录斑马鱼在五氯酚(PCP)中暴露前后的3D行为响应数据,分别从运动轨迹、游动速度(中值)、浮出水面频率及熵值4个指标分析斑马鱼的行为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暴露于低浓度(0.25、0.5 mg·L-1)的PCP中的斑马鱼,其游动速度(中值)和熵值呈递减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其浮出水面频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暴露于较高浓度(1.0、2.0 mg·L-1)的PCP中的斑马鱼,其游动速度(中值)、浮出水面频率、熵值约有10 min的急速升高之后降低;暴露于高浓度(4.0 mg·L-1)的PCP中的斑马鱼,所有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这表明斑马鱼的毒性行为响应随PCP的浓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可以通过监测鱼类的行为变化来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因此,鱼类行为学研究在高浓度突发性水源污染的实时监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2013年05期 v.8 763-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卤代有机化合物生物富集因子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

    郑玉婷;乔显亮;杨先海;陈广超;李雪花;

    依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构建和使用导则,通过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建立了一个包含9个描述符的卤代有机化合物鱼类生物富集因子(BCF)的QSAR模型。QSAR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R2adj=0.877,去一法交叉验证系数Q2LOO=0.873,外部验证系数Q2EXT=0.75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采用欧几里德距离方法表征了模型应用域,并对模型进行了机理解释。所构建的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应用域内卤代化合物的BCF。

    2013年05期 v.8 772-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VOCs、细菌及颗粒物混合暴露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机制研究

    李崇磊;王凡;刘薇;陈建基;郭莉;金一和;

    室内空气污染的现状是多种污染源共存,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细菌及颗粒物等是典型室内空气污染物。神经行为学毒性是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敏感毒性作用之一。为了探讨VOCs、细菌及颗粒物混合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机制,选用雄性昆明小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G1)和2~7(G2~G7)号染毒组。采用水迷宫和抓力仪测定小鼠的学习记忆潜伏期和抓力,染毒结束后测定全脑中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神经递质谷氨酸(Glu)、乙酰胆碱(Ach)含量以及胆碱能系统的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TChE)活力,同时分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水平。结果显示,第6天,G5、G6及G7小鼠的抓力、逃避潜伏期及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探索时间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伴有ROS、MDA含量的显著升高,Glu含量的显著升高,Ach含量、ChAT及TChE活力的显著降低,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显著下调(P<0.05或P<0.01)。研究结果表明,VOCs、颗粒物及细菌混合暴露能够导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混合暴露引起的氧化损伤诱导的神经兴奋或抑制性毒性作用,以及神经营养因子沿轴突逆向传递降低或中断两方面作用导致神经递质产生和释放异常,进而引起学习记忆能力降低。

    2013年05期 v.8 778-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黑斑蛙与非洲爪蟾蝌蚪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敏感性的比较

    苏红巧;张银凤;秦占芬;李建中;

    两栖动物蝌蚪急性毒性试验是评价化学品急性毒性的一种方法。以毒死蜱、乙草胺、重铬酸钾和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为测试物,比较了我国本土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与国际通用种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在蝌蚪急性毒性试验中的敏感性。结果发现:2类蝌蚪分别进行的11次试验中,空白对照组黑斑蛙蝌蚪死亡率(0.9%)远低于非洲爪蟾蝌蚪的死亡率(5.8%);重铬酸钾和PFOS对黑斑蛙蝌蚪的96 h-LC50分别为34.0 mg·L-1和81.0 mg·L-1,而对非洲爪蟾蝌蚪的96 h-LC50分别为51.6 mg·L-1和92.1 mg·L-1,显示黑斑蛙蝌蚪对这2种化学品的敏感性略高于非洲爪蟾蝌蚪;毒死蜱和乙草胺对黑斑蛙蝌蚪的96 h-LC50分别为0.41 mg·L-1和4.1 mg·L-1,而对非洲爪蟾蝌蚪的96 h-LC50分别为0.12 mg·L-1和3.1 mg·L-1,显示黑斑蛙蝌蚪对这2种化学品的敏感性略低于非洲爪蟾。鉴于2类蝌蚪对化学品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且黑斑蛙蝌蚪的自然死亡率低,材料更易获得,笔者认为黑斑蛙蝌蚪比非洲爪蟾更适合作为蝌蚪急性毒性试验的材料,用于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中的毒性评价。

    2013年05期 v.8 785-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溴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对小鼠的肝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

    徐红梅;宣怡红;江云;任娜;丁运生;吕丹;张毅帆;李小雪;周剑;许凯兵;

    研究离子液体溴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盐([C14mim]Br)对小鼠的肝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实验设立3个剂量的染毒组(1/16 LD50、1/8 LD50、1/4 LD50)和1个空白对照组,考察昆明种小鼠染毒14 d后,[C14mim]Br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并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染毒后,血清中ALT、AST、DBIL和γ-GT明显升高;肝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HSI增大,蛋白质含量降低。当染毒剂量为1/4 LD50时,肝脏中SOD活性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的含量则明显增加。实验结果表明,[C14mim]Br可损伤小鼠的肝脏功能,破坏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造成氧化损伤和脂质过氧化。

    2013年05期 v.8 791-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离子液体氯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酵母细胞增殖生长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井长勤;刘振华;李文锦;张尊;王林林;

    为探讨咪唑类离子液体氯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Cl])对酵母细胞的增殖生长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C8mim][Cl]处理酵母细胞,研究离子液体对酵母细胞增殖和菌落形成的影响,通过测定酵母细胞外液蛋白质和核酸的含量,判断膜通透性的大小和[C8mim][Cl]对细胞膜性结构的损伤。结果显示,0.1 mmol·L-1的[C8mim][Cl]延长了酵母细胞到达对数生长期的时间,在6~9 h之间对酵母细胞的增殖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1 mmol·L-1的[C8mim][Cl]使酵母细胞增殖不能到达对数生长期,对酵母细胞的增殖一直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随着离子液体浓度的增加,小菌落的数量增多。当平板内[C8mim][Cl]浓度达到10 mmol·L-1时,完全抑制了菌落的形成。[C8mim][Cl]处理酵母细胞后,细胞外液中OD280、OD260的值显著升高。研究表明,细胞膜等膜性结构通透性的增加是离子液体[C8mim][Cl]抑制酵母细胞增殖生长的原因之一。

    2013年05期 v.8 799-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金一和教授生平简介

    <正>著名环境毒理学、环境医学科学家,大连理工大学环境毒理学研究室创始人——金一和教授,于2013年1月5日在福州出差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4岁。金一和教授1959年1月生于辽宁沈阳,于1983年和1986年分别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赴日留学,1998年获日本秋田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1986年至200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历任助

    2013年05期 v.8 639-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全氟辛烷磺酸盐分子毒理学研究进展:纪念金一和教授

    <正>全氟化合物(PFCs)在工业和生活中应用广泛,但是PFCs对生物体存在潜在的毒性,其中以8碳链的PFCs,如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应用最多。这类化合物在环境中很难降解,并能在生物体内富集[1-6]。2009年PFOS被列入新增POPs名单,PFOS的毒性毒理研究随即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研究者已陆续展开PFOS对各种动物[7-17],如昆虫、鸟类、鱼类、贝类、两栖类、哺乳类和人体细胞的急慢性毒性研究。但是这些关于PFOS毒性的研究所用剂量较高,远离了环境浓度范围,而高剂量的毒性效应与低

    2013年05期 v.8 64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