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与环境风险管控:从生态毒理到绿色发展”专题

  • 渭河流域典型农药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方晶;侯琳;郭新影;贾世琪;马文鹏;杨震;金小伟;

    农药污染被认为是导致淡水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农业生产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农药污染的威胁。然而,目前流域内农药污染特点和生态风险鲜有报道,需重点管控的农药清单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渭河流域地表水中典型农药的调查分析,并采用商值法、概率法以及混合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多层级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氨基甲酸酯、新烟碱、有机磷及三嗪类农药的总浓度最高分别达3 000、2 390、4 720和125 ng·L~(-1)。农药的季节性使用以及河流径流变化可能导致平水期和枯水期农药污染水平差异,农药污染总体水平枯水期>平水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吡虫啉、环嗪酮、莠去津、西玛津在不同水期均表现出较高生态风险,其中平水期风险商值最高达36.155,枯水期达111.25。优先级指数在5.67~36.16(平水期)及13.20~108.47(枯水期)范围内。联合概率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西玛津、吡虫啉、灭多威分别对9%~99%、4%~25%、5%~62%的物种造成中度风险。混合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平水期77%和枯水期70%的采样点位存在生态风险,关中平原的清河、横水河流域风险较高。本研究分析了地表水农药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明确了高风险农药,为渭河流域农药风险管控以及流域内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支撑。

    2025年02期 v.20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啶虫脒对多能干细胞成神经分化的干扰作用

    陈晓峰;朱宇澄;李明翰;郎玥明;郭俊岩;王晨曦;刘薇;

    尽管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种属特异性毒性,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暴露于啶虫脒(acetamiprid, ACE)导致儿童神经发育受损,动物实验表明产前暴露于ACE导致子代小鼠运动功能异常。目前对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神经毒性和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多能干细胞体外神经分化模型,研究了0.5~50μmol·L~(-1)的ACE暴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毒性效应潜能及毒性机制。首先对ACE与可能的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表明ACE与3种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s)以及人PPARγ受体均有一定的结合亲和性,虽然相互作用能低于其与昆虫AChBP受体的相互作用能,但可能通过作用于多个受体影响人体健康。在未造成显著细胞毒性浓度下,ACE暴露显著抑制鼠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成神经分化的突触生成,ACE经鼠肝微粒体酶进行体外模拟代谢后该效应无显著变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50μmol·L~(-1)的ACE可显著抑制鼠神经元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MAP2)的表达。0.5~50μmol·L~(-1)的ACE均可以显著提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进一步用ACE作用于人源MSCs,对突触生成产生抑制作用,且在0.5~50μmol·L~(-1)暴露浓度范围内均刺激细胞钙瞬变,并呈剂量依赖性,诱导钙瞬变峰值比在1.25倍~1.5倍之间。本研究从细胞分化层面为流行病学发现和哺乳动物毒理学发现提供了机制解释,提示ACE可能干扰多能干细胞的谱系定向和命运决定。氧化应激及钙稳态失衡可能是ACE造成神经毒性的重要机制。须进一步筛查ACE损伤神经系统的敏感靶标,为该类农用化学品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20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一代风险评估及其应用进展

    胡廷英;崔艳芳;闫振飞;叶璟;冯承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替代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动物实验禁令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推广,传统风险评估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下一代风险评估(next generation risk assessment, NGRA)应运而生。NGRA是一种替代动物实验的新型风险评估方法,它依赖于通过体外测试、体外-体内外推(in vitrotoin vivoextrapolation,IVIVE)、计算毒理学、交叉参照等新路线方法(new approach methodologies,NAMs)生成的数据,这些方法使用基于人类的模型,准确地反映了人类生物学,增加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以及高效性。本文系统整理了NGRA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简要介绍了NGRA的框架,主要围绕NGRA采用的NAMs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重点分析,同时分享多种暴露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并对NGRA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提供更好的方法学支撑。

    2025年02期 v.20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广州市地表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陈炳基;刘益;朱爱琴;胡立新;刘有胜;应光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国家重点管控的新污染物。为评估广州市地表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采集了珠江广州段干流及其主要支流14个点位枯水期和丰水期地表水样品,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SPE-HPLC-MS/MS)对54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基于风险商(RQ)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两季地表水中共检出18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浓度范围为0~8 789 ng·L~(-1),检出浓度最高为双酚A(BPA)和强的松(prednisone),且在所有点位中均检出最高;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出率和浓度呈现下游高于上游、支流高于干流,以及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的趋势。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珠江干流点位的生态风险为低风险,但石井和猎德等纳污支流中,壬基酚(4-NP)和双酚S (BPS)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存在中、高风险,且丰水期的生态风险水平高于枯水期。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新污染物监测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02期 v.20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F-53B的生物积累、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迪;范文宏;王兴;杨艳;李晓敏;王颖;

    氯化多氟醚磺酸盐(6:2 chlorinated polyfluorinated ether sulfonate,商品名F-53B)作为一种新型的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替代物,因其在工业中的大范围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近期的研究表明,F-53B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本文综述了F-53B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吸收与积累,F-53B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和其对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在国内外多个地区的水生、陆生生物中,F-53B的检出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由于F-53B的高亲脂性,使其更多地积累在生物体的肝脏、肾脏等器官中。人体血清中的F-53B检出量最高,尤其是在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人体内。进一步地,由于厌氧微生物还原脱氯、谷胱甘肽转移酶以及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F-53B在生物体内能够代谢为6:2 H-PFESA,但转化并不高效。此外,F-53B对生物体的肝脏、肠道、心脏等器官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其作用机制主要为干扰内分泌、诱导氧化应激、诱导基因毒性和抑制免疫系统作用等。最后,本文对F-53B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并强调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化合物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研究结果揭示了F-53B潜在的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为未来F-53B生态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污染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20 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BDE-209对斑马鱼胚胎/仔鱼早期发育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沈慧然;孔任;刘春生;

    十溴联苯醚(BDE-209)因其优异的阻燃性能和低廉的成本,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并在环境中普遍检出。尽管近年来BDE-209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日益增多,但其对鱼类脂质代谢的影响研究匮乏,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开展了不同浓度BDE-209(0、1、10、100μg·L~(-1))的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测试,利用油红O染色表征了不同发育阶段斑马鱼体内中性脂质的积累变化,明确了BDE-209对斑马鱼胚胎/仔鱼脂质代谢干扰的效应时间窗口;进一步通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含量测定、脂质组学分析及基因表达验证,揭示了BDE-209暴露对斑马鱼胚胎/仔鱼脂质代谢影响的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00μg·L~(-1) BDE-209暴露显著降低了斑马鱼存活率和体长,加速了仔鱼心跳并抑制其卵黄囊的吸收利用;此外,斑马鱼体内TG和TC等中性脂质浓度显著上升;脂质组学分析显示,BDE-209暴露可引起包括鞘脂类、甘油磷脂类在内的74种脂质分子的显著积累;基因表达结果表明,BDE-209暴露显著上调了脂质合成相关基因CDP-甘油二酯-肌醇-3-磷脂酰转移酶(cdipt)溶血心磷脂酰基转移酶1(lclat1)和磷脂酸膦酸水解酶(lpin1a)的表达,显著下调了磷脂酶D1(pld1)、磷脂酶A2(pla2g12a)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BDE-209通过影响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干扰脂质代谢过程,造成脂质积累,从而引发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发育毒性。

    2025年02期 v.20 6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3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专家判断的生殖发育毒性预测工具(英文)

    李康宁;郑玉婷;Jane ROSE;邬胜德;李斌;Vatsal MEHTA;Ashley MUDD;George DASTON;于洋;王莹;

    生殖发育毒性终点涵盖了生物体整个发育阶段或生殖周期的毒性评估。用来预测生殖发育毒性的计算工具既可以为这个复杂毒性终点的评估提供方法,同时为中国筛选新污染物和管理新化学品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支持。在我国,目前发表的生殖发育毒性预测模型比较少,但有很多相关的研发工作在进行中。2013年,WU等发表了基于专家判断和规则的生殖发育毒性预测决策树。该决策树运用已知的生殖发育毒性物质的相关信息,来预测目标化学物质的生殖发育毒性。在此过程中,准确的生殖发育毒性数据解读是构建和扩展决策树的重要基础。这篇文章我们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并解读了4个化学物质的生殖发育毒性数据,包括8-羟基喹啉、3,5,6-三氯-2-吡啶醇、噻虫嗪、吡虫啉,从而得出它们的生殖发育毒性结论用来扩展已有的生殖发育决策树。我们首先从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的数据库中筛选出来若干化学品。通过核心结构特征、功能团、受体结合性质、代谢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的分析,我们对这4个化学结构进行了初步分组。随后,通过收集化学信息,搜索、整合和解读生殖发育毒性数据,得出生殖发育毒性的结论。最后,结合化学结构,生殖发育毒性特征,以及生物活性,这4个化学物质分别被归入生殖发育毒性决策树现有的化学类别,或建立了一个新的类别。其中,8-羟基喹啉会影响发情周期、性器官质量和胚胎发育,而3,5,6-三氯-2-吡啶醇则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这2个化学物质被纳入了决策树现有的子类别8e(含多卤素和硝基的芳香化合物)。噻虫嗪导致难产和胎儿骨骼畸形,吡虫啉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和男性生育能力,它们(含有2-氯-5-甲基吡啶取代的咪唑烷环)有望被划分为新烟碱类农药类别。当前的研究阐述了一个透明的数据整理流程,用于解读生殖发育毒性数据,在有足够的相关结构及生殖发育毒性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在每个类别或子类别的适用范围内迭代地添加化学物质以达到扩展该决策树的目的。这个决策树有望作为我国新污染物筛选和新化学品评估的工具。

    2025年02期 v.20 7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不同类型城市受纳河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响应

    韦丽妮;刘珊;赵建亮;吴念念;徐茹;刘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地表径流所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涌作为道路径流的主要受纳水体,正面临着显著的污染输入压力,对其生态系统构成了潜在威胁。大型底栖动物因对环境变化的高敏感性,常被作为水体生态健康状况的指示生物,能够有效反映城市河涌的生态扰动水平。本研究以广州市3类典型道路类型(城中村道路、高速公路、普通道路)所对应的受纳河涌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2年9月(平水期)、2023年2月(枯水期)、2023年7月(丰水期)和2023年10月(平水期)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通过分析不同道路类型受纳河涌中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10目15科,其中节肢动物门占据优势地位,其次为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摇蚊科与颤蚓科等典型耐污种在样点中广泛分布,说明研究区域河涌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胁迫。从季节变化来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和平均丰度在平水期相对较高,而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则明显下降,这一趋势可能与水动力条件及摇蚊属季节性丰度变化相关,平均生物量则受软体动物门的影响,在丰水期达到最高值。在空间分布上,城中村道路受纳河涌的物种数、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所对应的河涌,这可能与其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和污水处理措施较为合理有关。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_M)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2022年平水期表现出较好生态状况,但随后呈下降趋势,反映出河涌生态系统可能正面临持续退化。不同河涌间的比较显示,城中村受纳河涌的多样性相对较高。生物完整性指数(BI)与Goodnight-Whitley修正指数(GBI)均表明研究区域的总体水质状况不佳,表明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冗余分析(RDA)表明,溶解氧(DO)、pH和总磷(TP)是影响底栖动物丰度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其中DO的解释贡献率最高(36.9%),表明其在调控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核心作用。相比之下,水环境因子对生物量的解释并不显著,说明生物量变化可能更多受到种间关系、栖息地结构或其他未监测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道路类型所驱动的城市地表径流对受纳河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显著影响,强调了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控制措施在河涌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为城市水体生态修复与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持。

    2025年02期 v.20 9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河套灌区典型区域地下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

    吴冕;刘琳;闫亮;廖思远;邓梓懿;罗永丽;赵高峰;孙喜梦;蒲玥;辛言君;周成智;

    河套灌区长期大规模使用农膜导致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等农膜增塑剂在灌区残留,由此引起的污染问题应受到关注。为探究河套灌区PAE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选取五原县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春灌前、春灌后、秋浇前和秋浇后灌区的地下水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6种PAE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灌溉期内地下水中PAEs的浓度为0.14~9.80μg·L~(-1)。春灌期间地下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主要组分。秋浇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成为地下水中主要的PAEs组分。春灌后PAEs浓度升高了20.3%,秋浇后PAEs浓度升高了115.5%。灌溉水下渗携带PAEs进入地下水环境是灌溉后地下水PAEs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地下水PAEs的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2025年02期 v.20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6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入太湖河流及沿线流域中有机磷杀菌剂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研究

    庞步文;茆广华;陈瑶;吴朝琼;赵婷;仰榴青;吴向阳;冯伟伟;

    研究入太湖河流及沿线流域中有机磷杀菌剂(organphosphorus fungicides, OPFs)的污染状况和环境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和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联用方法测定丰水期和枯水期低毒类有机磷杀菌剂在水体、悬浮颗粒(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和沉积物中的种类、含量和分布情况,并评估其生态风险。敌瘟磷(edifenphos, EDF),稻瘟净(kitazine, EBP)和异稻瘟净(iprobenfos, IPB)为该流域常见OPFs,在水样、SPM样和沉积物样中的含量分别为0.38~5.92μg·L~(-1)、1.24~10.37μg·g~(-1)、0.52~7.04μg·g~(-1),且枯水期检测浓度小于丰水期;水样和SPM样品中EDF为主要污染物,沉积物样中EDF和IPB为主要污染物;OPFs的水-沉积物相的平均分配系数要高于水-SPM相,EDF具有更高K_(d1)值,IPB具有更高的K_(d2)值,并且枯水期EDF和IPB的K_(d1)和K_(d2)值相比丰水期提升,EDF相对其他OPFs更容易迁移至SPM相和沉积物相中。潜在污染源分析发现OPFs可能来源于小麦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杀菌剂夏季定期喷洒和农田污水排放;生态风险商法(RQ)评估发现,OPFs对流域内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EDF对鱼类具有高风险(RQ>1),EBP和IPB对流域内鱼类,甲壳类和藻类生物具有中等风险(0.1<RQ<1)。入太湖河流及沿线流域中已有有机磷杀菌剂分布,且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需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严格监管工业排放。

    2025年02期 v.20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白洋淀沉积物中抗生素的赋存特征与生态风险

    凌玉婷;贲玉婕;黄林艳;张覃;马小爽;魏晓鸥;赵亚娴;

    抗生素作为一类新污染物,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系统分析白洋淀区域淀区核心区、入淀河流及其河湖过渡区沉积物中5类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87种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并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抗生素在41个采样点中普遍检出,总浓度为1 043 ng·g~(-1)(0.710~139 ng·g~(-1)),其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浓度占比最高(80.6%),检出率为95.1%;在检出的抗生素中,以优先兽用抗生素为主(占比82.5%),其次为人用抗生素;在空间分布上,府河及其过渡区的污染最为严重,淀区核心区、孝义河及其过渡区、白沟引河及其过渡区的浓度水平依次降低;与前期研究相比,白洋淀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浓度呈下降趋势;结合抗生素用途、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抗生素浓度分布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白洋淀沉积物中的抗生素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厂、水产养殖与未经处理的居民生活废水;风险商结果表明,氧氟沙星、林可霉素和环丙沙星分别有92.7%、51.2%和14.6%的采样点中RQ>0.1,对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联合生态风险数据显示,白洋淀区域处于中高风险水平(联合风险商值为0.193~22.5)。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抗生素在白洋淀地区的时空分布与生态风险,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抗生素污染防治管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2025年02期 v.20 12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微塑料和DEHP的多物种联合毒性:陆生、水生动物与植物

    陈涣文;向奕洁;曾林;张旭;赵晓旭;

    微塑料(MPs)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作为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其单一及复合毒性效应对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植物的生态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笔者系统综述了MPs与DEHP对不同生物类群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揭示了复合污染的协同或拮抗效应,为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陆生动物中,MPs单独暴露可诱发肝脏炎症、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失衡,并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MPs与DEHP联合暴露时,毒性效应显著增强,表现为多器官协同损伤:通过活性氧(ROS)介导的线粒体凋亡和坏死性凋亡途径导致肝细胞死亡;肾脏中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加剧;肠道通透性增加引发全身性炎症;生殖系统则因激素失衡和血-睾屏障破坏而功能受损。对水生动物的研究表明,MPs单独暴露可导致鳃组织损伤、生殖功能障碍及神经递质紊乱。DEHP与MPs联合暴露时,双壳贝类的滤食率显著下降,抗氧化系统崩溃,代谢途径(如能量代谢和脂质代谢)严重紊乱。此外,复合污染还引发斑马鱼幼体心脏发育畸形和大口黑鲈肠道绒毛结构破坏,凸显其对水生生物发育与生存的长期危害。植物实验显示,MPs抑制种子萌发(如番茄)、降低叶绿素含量(如烟草)并诱导氧化应激(如豌豆)。MPs与DEHP的复合效应因物种而异:在黄瓜中表现为抗氧化酶活性的拮抗作用,而在玉米中则协同抑制生长和光合作用,表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综上所述,微塑料和DEHP联合暴露对陆生、水生动物以及植物均产生了比单一暴露更强的毒性效应,但是毒性靶点不同,导致了毒性效应的差异。当前研究在毒性机制深度解析、生态系统层面评估及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技术和生态模拟实验,为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防控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

    2025年02期 v.20 13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对中华青鳉毒性作用的持续性与恢复性

    叶君玉;李衍红;李以玲;高阳;夏斌;崔正国;曲克明;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应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到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潜在毒害作用。目前,关于Fe-MOFs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以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作为实验对象,探究了一种典型Fe-MOF(MIL-88B(Fe))对中华青鳉的毒性持久性和恢复性效应。实验将中华青鳉在0.4 mg·L~(-1)的Fe-MOFs中胁迫14 d,随后进行14 d恢复阶段的观察。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在暴露阶段,Fe-MOFs显著影响了鱼体内核糖体功能、碳代谢、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糖酵解/糖异生以及丙酮酸代谢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在恢复阶段,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谷氨酸突触的破坏与Fe-MOFs诱导的毒性持久性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有助于揭示Fe-MOFs在鱼体内毒性效应的持续性及其恢复机制,对评估其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5年02期 v.20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第九届全国生态毒理学大会”专栏

  • 抗生素制药企业废水处理全过程中毒性评价

    张玉琳;罗双艳;赵亚娴;陈星羽;刘芃岩;李圆圆;秦占芬;

    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工艺不仅决定最终受纳水体和再生水的生态安全,同时也关系着处理过程中生化处理系统的稳定性。本研究综合利用发光细菌试验、抑菌圈试验、活性污泥呼吸抑制试验以及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等多种方法,分析某制药企业在生物处理、膜分离、分盐及蒸发等工艺阶段,25个样品的抗生素废水水样的毒性和抑菌活性。我们的结果发现,末端排放废水和再生水未检测到明显的发光细菌毒性、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以及抗菌活性,提示不存在明显的生态风险;但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经厌氧和缺氧处理后,进入好氧系统前的水样显著抑制好氧活性污泥的呼吸作用,表明废水可能对好氧生化系统存在潜在的不利影响,需要优化上一级处理工艺。我们的结果可为该企业的废水处理工艺优化提供指导,同时多项毒性测试方法的整合使用也为同类企业废水的毒性和抗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学的参考。

    2025年02期 v.20 16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华南地区城市内河水体、沉积物及鱼类中有机磷阻燃剂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厉钟文;李敏;罗伟铿;黄振魁;许榕发;王俊丽;郑晶;

    本研究采集了华南地区城市内河上下游不同点位水体、沉积物及配对的21份鱼体样本,分析了14种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OPFRs)在环境和生物样本中的污染特征,并探讨了鱼体中OPFRs的潜在来源及贡献,进一步评估了水体及鱼体中OPFRs的人体暴露健康风险。结果显示OPFRs在水、沉积物及鱼体中的总浓度分别为0.92~356.76 ng·L~(-1)、1 023.18~33 491.16 ng·g~(-1)(以干质量计)和14.34~723.71 ng·g~(-1)(以干质量计),中值浓度分别为52.60 ng·L~(-1)、11 195.67 ng·g~(-1)(以干质量计)、49.38 ng·g~(-1)(以干质量计)。其中水、沉积物和鱼的检出率为100%的化合物分别是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乙酯(TEP)和磷酸三(2-丁氧乙基)酯(TBOEP),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TDCIPP)、磷酸三丁酯(TNBP)和磷酸三(2-丁氧乙基)酯(TBOEP),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磷酸三苯酯(TPHP)、磷酸三丙酯(TIPRP)、磷酸三乙酯(TEP)、磷酸三丁酯(TNBP)和磷酸三(2-丁氧乙基)酯(TBOEP)。在靠近人口密集的HH点位,罗非鱼和鲮鱼体内污染物的浓度有着显著性差异,另外,HH点位和人口稀疏的LTYC点位的同种鱼类(罗非鱼)相比,也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definit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模型对鱼中的OPFRs进行来源解析,建筑材料、塑料制品以及电子产品在生产、消费或处置过程的污染排放对鱼OPFRs的贡献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城市内河周边人类活动及相关产业分布密切相关。鱼体中OPFRs的生物富集潜力较低。水体和鱼中OPFRs的致癌及非致癌风险远低于安全阈值,表明该地区居民对摄入水和鱼的健康风险较小,但长期摄入导致的累积暴露所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2025年02期 v.20 17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2021—2022年夏季滦河口—北戴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研究

    韩丽君;魏君;刘西汉;赵怡聪;郑灵巧;程林;高翔;李磊;王毅波;

    滦河口—北戴河海域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近年来面临较大赤潮灾害风险。浮游植物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类群,阐明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年际变化及环境驱动关系,对认识赤潮发生机制,防范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滦河口—北戴河海域于2021年和2022年夏季开展2个航次调查环境因子和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果表明,共鉴定得到浮游植物3门37属87种,以硅藻为主,甲藻和金藻较少。2021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1 671.16×10~4 cells·m~(-3))较2022年(147.81×10~4 cells·m~(-3))高一个数量级,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35和0.55)均低于2022年(分别为2.73和0.64)。2021年优势种主要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2022年主要为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等。聚类分析表明,2次调查浮游植物群落均大致以39.55°N~39.65°N为界分为北侧、南侧海域。Spearman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氮磷比、悬浮颗粒物和扇贝滤食是影响2021年浮游植物群落空间变化的关键因子,2022年则为盐度、磷酸盐。浮游植物丰度基本为波动年际变化,降雨、入海水量、种间竞争等是其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浮游植物优势种基本为广温广盐物种,2013年后中肋骨条藻多次成为主要优势种,可能与降雨量和入海水量增加以及氮磷比降低有关,2022年距端假管藻、大洋角管藻等暖水种成为主要优势种,与当年夏季出现海洋热浪有关。滦河口—北戴河海域赤潮监测工作宜重点关注降水、营养盐浓度及比例的影响。

    2025年02期 v.20 18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摄食暴露富砷贝类后小鼠体内砷形态化合物的代谢分布

    冉茂霞;莫晓;张晓莹;史永富;叶洪丽;黄冬梅;李思曼;方长玲;

    通过连续14 d的小鼠摄食贝类暴露实验以获得砷在生物体中的累积、代谢、转化情况。结果表明膳食暴露14 d后,小鼠摄入的总砷最终约70%以粪便形式排出。总砷在各脏器/组织中的蓄积为胃(0.26~0.54μg·g~(-1))>肠(0.12~0.42μg·g~(-1))>脾(0.031~0.162μg·g~(-1))>肾(0.06~0.12μg·g~(-1))>肝脏(0.049~0.091μg·g~(-1)),在其余脏器/组织中的蓄积不明显(0.016~0.065μg·g~(-1));食物中的砷甜菜碱(AsB)在暴露14 d后约有46%以粪便形式排出,而二甲基砷(DMA)约有576%排出,DMA排出的量远远高于从食物中摄入的量,表明小鼠体内发生了砷的甲基化反应;在各脏器/组织中,仅在肠道中检出砷酸盐(AsⅤ),而蓄积含量(0.005 4~0.011 6μg·g~(-1))很低,在其余脏器/组织中的蓄积主要以砷胆碱(AsC)(0.001 1~0.061 24μg·g~(-1))、AsB(0.003 1~0.097 9μg·g~(-1))和DMA(0.001 2~0.007 0μg·g~(-1))为主,而这几种砷普遍被认为是低毒的。因此,正常膳食贝类引起的砷健康风险属于低关注级别。本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群日常摄食富砷贝类后砷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分布及其代谢转化情况,同时也为人群正常摄食贝类的砷健康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2025年02期 v.20 204-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AgNPs和AgNO3暴露对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体内Ag的亚细胞分布及其毒代动力学影响研究

    孙玫;张婷婷;李敏;甘云杰;徐轶群;陈子奇;刘海龙;王小治;

    纳米银(AgNPs)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在土壤无脊椎动物体内积累并产生毒性效应。然而,目前有关AgNPs在土壤无脊椎动物体内的积累与亚细胞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严重阻碍了人们对陆生生态系统中AgNPs生态风险的认识。基于此,本研究考察了AgNPs在2种蚯蚓(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体内的积累与毒代动力学过程,同时,在亚细胞水平上研究了AgNPs在蚯蚓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蚯蚓依次经14 d吸收暴露、14 d排出实验后,AgNPs和AgNO_3的暴露均导致蚯蚓体内Ag的显著净积累,AgNPs暴露组和AgNO_3暴露组的赤子爱胜蚓体内的净积累Ag含量范围分别为0.20~1.37 mg·kg~(-1)和0.24~16.61 mg·kg~(-1),显著高于对照组(0.08 mg·kg~(-1));威廉环毛蚓体内的净积累Ag含量范围为0.11~0.62 mg·kg~(-1)和0.16~10.59 mg·kg~(-1),大多高于对照组(0.11 mg·kg~(-1))。一阶单室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对AgNPs和AgNO_3的排出速率常数(k_e)范围为0.023~0.096 d~(-1)和0.002~0.102 d~(-1),而威廉环毛蚓对AgNPs和AgNO_3的k_e值范围为0.053~0.221 d~(-1)和0.058~0.221 d~(-1)。亚细胞分布的结果表明,AgNPs暴露组赤子爱胜蚓体内的Ag主要分布在细胞溶质组分(C组分,29%~48%)和小颗粒组分(D组分,25%~48%),而AgNO_3暴露组赤子爱胜蚓体内的Ag主要分布在C组分(62%~77%);与之不同,AgNPs和AgNO_3暴露组威廉环毛蚓体内的Ag均主要分布在D组分(AgNPs:35%~74%;AgNO_3:58%~60%)。综上,相比AgNO_3,2种蚯蚓对AgNPs的积累更低;而与赤子爱胜蚓相比,威廉环毛蚓对AgNPs的积累更高,但解毒能力相对较弱。以上研究能够为阐明AgNPs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和相关解毒机制提供有效信息。

    2025年02期 v.20 213-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二甲基甲酰胺对小鼠肝毒性及毒理学机制研究

    崔烨;王扬眉;桑灵丽;何逍;肖静;

    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 DMF)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工原料,具有明确的肝脏毒性,但损伤机制不明。本研究通过雄性小鼠亚慢性经口暴露观察DMF对肝脏的影响及潜在机制。雄性ICR小鼠(48只)经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组,DMF经口暴露28 d,浓度分别为0、350、700及1 400 mg·kg~(-1);记录体质量及脏器系数,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和原位末端标记术(TdT-mediated-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法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学改变;显色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对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bcl-2 homologous domain protein, 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B, LC3B)、螯合体1(sequestosome 1, SQSTM1/P6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 cell lymphoma/leukemia-2, Bcl-2)以及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Bax)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定量。结果表明DMF造成小鼠肝质量增加(P<0.05)及形态改变;与0 mg·kg~(-1)组相比,暴露组ALT、AST和ALP随暴露浓度增加而增高,在1 400 mg·kg~(-1)组达到最高,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P<0.05);同样,随着DMF剂量增加,Bax和P62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而Bcl-2、Beclin1和LC3B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也检测到了以上蛋白的水平改变。以上结果提示DMF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自噬引起肝细胞凋亡造成小鼠肝损伤。

    2025年02期 v.20 225-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5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全氟烷基化合物通过核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健康效应

    王春凤;王建设;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具有生殖和甲状腺等内分泌干扰效应、脂代谢毒性等。核受体(NR)信号是介导PFAS毒性效应的重要路径之一。我们认为PFAS能通过干扰NR信号途径的不同环节影响人类健康。在简要介绍PFAS和核受体的基础上,本文重点阐述PFAS对不同NR信号途径的作用方式、分子机制以及对生物体的不良效应,包括改变配体水平而间接改变NR活性,例如影响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的生成与转化,也包括对NR的直接激动或抑制效应,例如对甲状腺激素受体(T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的激动效应等。相应内容全面总结了PFAS通过何种途径、干扰了哪些NR信号途径和如何危害人类健康。因此,PFAS通过干扰NR配体的合成代谢和转运、干扰NR水平、激活或抑制NR、影响NR共作用因子等环节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但当前PFAS对某些NR干扰效应的具体作用环节尚不明确且很少涉及对NR翻译后修饰(PTM)的影响、对辅作用因子的选择性和靶基因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深入认识PFAS的NR干扰效应和作用机制,将为防控PFAS健康危害提供更多新见解和思路。

    2025年02期 v.20 23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河湖水生态环境监测和健康评估”专栏

  • 汉江中下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生物完整性评价

    常诗麒;丁森;于明乔;李殿伟;张承志;尚光霞;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为探究丹江口水库至汉口的汉江中下游段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文分别于2022年7月和2023年4月对汉江中下游15个点位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3门7纲17目33科66个分类单元的大型底栖动物,其中4月采集48个分类单元,7月采集47个分类单元,2个季节均以昆虫纲种类为主。4月中游段和下游段优势种差异较大,而7月两段优势种差异较小。以4月数据集构建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筛选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水生昆虫分类单元数、BI指数、BMWP指数4个核心参数。7月数据筛选出Shannon-Wiener指数、BI指数、总分类单元数、优势分类单元个体数百分比、敏感类群分类单元数5个核心参数。非参数检验发现汉江中下游B-IBI季节差异不显著,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中游整体为“亚健康”等级,而下游段整体为“一般”等级,这可能与下游人为干扰导致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升高和底质以泥沙为主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7月水质数据对B-IBI的影响不大,这可能与7月丰水期水量大有关。4月B-IBI与营养盐浓度显著相关,这可能与农业面源污染和梯级电站有关。研究结果为汉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恢复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20 249-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药品与个人护理品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

    闫亮;刘琳;杨元平;白艺涵;廖思远;邓梓懿;吴冕;罗永丽;赵高峰;

    为探究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PCPs)的赋存特征和生态风险,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48种PPCPs,并通过风险商值法(risk quotient, RQ)评价PPCPs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白洋淀表层沉积物检出了37种目标PPCPs,总浓度范围在122.14~377.04 ng·g~(-1),其中罗红霉素、醋氨酚和避蚊胺为优势组分,浓度分别为68.91、61.21和43.30 ng·g~(-1)。氯霉素、加巴喷丁、咖啡因、三氯生和水杨酸是被100%检出的目标PPCPs。特定化学标志物比值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PPCPs来源于污水处理厂出水。RQ评估结果表明,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目标PPCPs除克林霉素外均处于低风险水平,PPCPs联合风险也处于低水平。研究成果可为白洋淀水体中PPCPs的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02期 v.20 26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铁、叶绿素a相关性研究

    刘树文;

    为了探究贵阳红枫湖不同形态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 LR, MC-LR)与铁的含量及比例、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a)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性,于2023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10月(秋季)在贵阳红枫湖大坝(出水口)、西郊水厂(沿岸带)、后午(湖心)、将军湾(入水口)进行了4次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总微囊藻毒素(total 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TMC-LR)、胞外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EMC-LR)、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s LR,IMC-LR)含量均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全年EMC-LR的比例高于IMC-LR,冬季EMC-LR的比例高于其他季节。Chla含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总铁及各种形态铁含量均为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颗粒铁比例最低,但生物可利用的溶解铁、可溶性铁的比例最高;春季总铁及各种形态的铁含量最低且生物可利用的溶解铁、胶体铁比例最低。后午、大坝各种形态的MC-LR含量略高于西郊水厂、将军湾。将军湾Chla含量最高、大坝Chla含量最低。将军湾总铁含量、颗粒铁含量及比例最高,而溶解铁、可溶性铁的含量及比例最低;大坝总铁含量、颗粒铁含量及比例最低,而溶解铁、胶体铁及可溶性铁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铁、胶体铁、溶解铁及总铁均与Chla、EMC-LR、IMC-LR、TMC-LR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或显著正相关(P<0.01),且总铁及溶解铁(<0.45 μm)与其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为红枫湖水华蓝藻及微囊藻毒素污染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治理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20 270-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2003—2021年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刘霄;黄张根;卢洪斌;

    为深入了解洞庭湖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生态风险,本文收集了2003—2021年洞庭湖沉积物中7种典型重金属(Hg、As、Cd、Cr、Pb、Cu、Zn)数据,使用ANOVA检验、Daniel趋势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重金属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对数回归模型法(Y)、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评价了洞庭湖及其子湖区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并探究了洞庭湖主要支流对重金属污染的贡献,同时结合流域土地分类数据追溯了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Cd为洞庭湖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首要因子,其含量范围为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的2.79倍~38.09倍,并且其年际平均值超过风险管制值(3.00 mg·kg~(-1))。Daniel趋势检验结果显示,近20年来,洞庭湖全湖的As、Pb、Cr、Cu、Zn均呈下降趋势(r<0);从区域上看,西洞庭湖的As、Pb,南洞庭湖的Pb和东洞庭湖的Hg、As、Cd、Pb、Cr、Cu、Zn呈下降趋势(r<0)。洞庭湖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值2003—2017年呈上升趋势,之后下降,湖区生态风险排序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其中南洞庭湖Cd风险是3个湖区中最高的,贡献率达80.25%。重金属污染贡献最大的支流是湘江和资水,主要来源是工矿产业。因此,应该特别关注湘江、资水流域内的矿产采掘及金属冶炼的治理。

    2025年02期 v.20 28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及其生态毒理效应”专栏

  • 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李银辉;刘韵超;郑子英;龚玉敏;刘红;闫艺漫;胡亚宁;刘瑾;王凤花;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 ARGs)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目前,畜禽粪肥的大量施用,已导致蔬菜地土壤成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技术,解析了河北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分布特征。结合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等方法,探讨了影响ARGs分布特征的主控因子。此外,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qPCR结果表明,蔬菜地土壤中ARGs丰度范围为3.30×10~7~4.64×10~9 copies·g~(-1)(干土)。施加畜禽粪肥的土壤中ARGs丰度1.25×10~9 copies·g~(-1)(干土)显著高于施加化肥的土壤中ARGs丰度2.48×10~8 copies·g~(-1)(干土)。施加猪粪的土壤中ARGs丰度4.64×10~9 copies·g~(-1)(干土)显著高于施加鸡粪的土壤1.26×10~9 copies·g~(-1)(干土)、施加羊粪的土壤9.12×10~8 copies·g~(-1)(干土)和施加蚯蚓粪的土壤中ARGs丰度4.59×10~8 copies·g~(-1)(干土)。土壤中intI1基因丰度范围为8.17×10~4~3.21×10~9copies·g~(-1)(干土),且与tetC、tetG、sul1、sul2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intI1基因在ARGs的传播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土壤中ARGs丰度与有机质、总氮和总磷等理化性质显著正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和粪肥施加量可解释39.91%的ARGs丰度变化。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施加粪肥土壤ARGs的人体暴露剂量(儿童1.67×10~4copies·g~(-1)·d~(-1),成人2.34×10~3copies·g~(-1)·d~(-1))显著高于施加化肥土壤ARGs的人体暴露剂量(儿童2.99×10~3copies·g~(-1)·d~(-1),成人4.19×10~2copies·g~(-1)·d~(-1)),其中,经口摄入高于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途径进入人体的ARGs暴露剂量,表明施加粪肥增加了ARGs对人体的潜在健康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蔬菜地土壤ARGs污染现状的评估和风险管控提供基础数据。

    2025年02期 v.20 297-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新型污染物6PPD/6PPD-Q的转化、毒性效应与风险控制

    梅易豪;米热扎提江·喀由木;段桂兰;

    轮胎磨损颗粒化合物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6PPD)及其衍生物6PPD醌(6PPD-Q)已成为日益引起关注的新污染物。由于橡胶相关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6PPD和6PPD-Q已被确定在环境基质中普遍存在,具有生物毒性和生态健康风险,并可通过多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健康构成威胁。复杂的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臭氧浓度、水文条件以及生物作用等会对境介质中6PPD/6PPD-Q的浓度、分布及转化产生影响,且6PPD/6PPD-Q易与其他污染物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其环境行为。本文综述了6PPD及其氧化产物6PPD-Q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总结了其在大气、土壤和水体中的转化机制,如光解与微生物还原等,并重点阐述了6PPD/6PPD-Q的生态毒性与健康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此类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管理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6PPD/6PPD-Q的生物毒性效应、机制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线索和参考。

    2025年02期 v.20 310-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综述

  • 有机紫外吸收剂4-甲基苄亚基樟脑污染现状及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陈茜茜;柳鑫;赵晓乐;

    4-甲基苄亚基樟脑(4-methylbenzylidene camphor, 4-MB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机紫外吸收剂,然而,4-MBC日益增长的使用量,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挑战。本文综述了4-MBC的环境污染现状、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降解途径。4-MBC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广泛分布,以及其生物累积性和内分泌干扰特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显著威胁。尽管4-MBC的部分替代和降解技术已显示出潜力,但其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评估仍需加强。未来研究需聚焦于4-MBC的环境行为、毒性机制及高效降解技术的开发,以实现这一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有效管控,保护人类健康及地球生态安全。

    2025年02期 v.20 328-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研究论文

  • 镉暴露诱导的斑马鱼体内金属离子稳态失调

    刘曼雪;师程程;耿柠波;高媛;朱秀华;陈吉平;

    作为具有生物积累性的有毒金属,镉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本研究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探究了24 h半致死浓度下Cd在斑马鱼体内的累积水平以及Cd暴露后对存活斑马鱼体内多种金属元素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组斑马鱼体内Cd浓度水平(7.79μg·g~(-1))显著高于对照组Cd浓度水平(0.55μg·g~(-1));同时,Cd暴露引起斑马鱼体内多种元素稳态失调,与对照组(Mn:1.35μg·g~(-1)、Cu:0.98μg·g~(-1)、Rb:15.43μg·g~(-1))相比,Cd暴露导致Mn(2.5μg·g~(-1))、Cu(2.14μg·g~(-1))、Rb(18.31μg·g~(-1))在斑马鱼体内的水平显著增加,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清晰展示了元素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其中Mn、Cu、K、Rb这4种元素在肝脏和肠内的富集增加;另外,Cd暴露促进Sr在斑马鱼骨骼中的富集增加;Cd的暴露会使Ni的肾脏富集减少。本研究表明Cd暴露会在斑马鱼体内引起来一系列金属离子的稳态失调,因此,对Cd污染进行环境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价十分必要。

    2025年02期 v.20 337-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陕北煤化工园区VOCs污染状况及其对居民健康风险的贡献

    周洁婷;高敏;徐红梅;杨梦云;沈振兴;马岩;

    为了解煤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对当地居民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在陕北神木市锦界煤化工园区内选取230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其中的典型家庭在夏冬两季利用苏玛罐同步采集并分析获得室内外空气中的五大类共114种VOCs的浓度。采用室内外浓度比、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煤化工园区VOCs进行了综合影响因素分析和来源解析,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呼吸暴露量估算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 measured VOCs, TVOCs)呈现浓度夏季大于冬季、城镇大于农村、室内大于室外的特征。VOCs的5类组分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xygenat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OVOCs)、卤代烃、烯烃、烷烃和芳香烃。家庭室内VOCs的主要来源为建筑环境特征的影响(贡献约15.5%)、家庭烹饪和固体燃料燃烧(贡献约14.5%)等。园区室外VOCs则主要受人为排放(清洁产品、建筑材料、燃烧排放、机动车排放和工业生产)影响,总贡献范围为64.2%~96.8%。煤化工园区居民VOCs呼吸暴露量以室内贡献为主,城镇和农村居民OVOCs(甲醛、乙醛和丙烯醛)和卤代烃(溴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暴露量和健康风险均较高。煤化工园区周边城镇居民呼吸暴露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6倍和2.7倍。研究表明,煤化工园区OVOCs和卤代烃对室内外空气VOCs的贡献占比约为50%,但对健康风险贡献高达95%以上,人为排放源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带来的健康风险贡献分别为95%和52%以上。综上,优先控制OVOCs和卤代烃的排放源及推广家用清洁固体燃料可显著降低VOCs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

    2025年02期 v.20 347-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3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华南地区小型河流中微塑料的环境分布规律及来源解析

    黄振魁;李博闻;卢琦园;刘瑞涓;陈思帆;付宏煜;厉钟文;王俊丽;郑晶;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城市是微塑料污染产生的核心区域,而城市小型河流是微塑料主要的汇与源。为探究城市小型河流中微塑料污染的现状,应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鉴定和环境暴露评估等技术手段,揭示微塑料在城市小型河流枯水季的赋存特征及环境暴露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水微塑料总体丰度为1.40~14.27 n·L~(-1),平均丰度为(4.93±3.53) n·L~(-1)。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为0.07~3.12 n·g~(-1)(以干质量计),平均丰度为(0.69±0.86) n·g~(-1)(以干质量计)。微塑料在城市小型河流中的分布广泛且不均匀,来源主要有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养殖业,尤其以工业区和养殖业密集区域的浓度最高。表层水和沉积物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主要成分是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小粒径(0.1~<1 mm)、白色的碎片和纤维是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主要特征。通过结合微塑料的丰度和聚合物类型,综合评估城市小型河流微塑料的环境暴露风险,污染负荷指数(PLI)和聚合物指数(H)在表层水中分别为8.37~26.71和3~1 238.22,在沉积物中分别为7.30~21.10和3.52~1 316.48。大多数采样点位的风险等级为Ⅱ级或Ⅲ级,少数采样点位的风险等级达到Ⅳ级。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城市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特征,可为微塑料环境暴露风险管理和科学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20 360-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8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PFOS及其替代品对摇蚊的急性毒性研究

    刘亚楠;陈文静;沈璐;刘敏;陈晓倩;

    全氟辛烷磺酸(PFOS)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全球范围内已被限制生产和使用,世界各国已加紧PFOS替代品的开发和评价。为了评估PFOS及其替代品对底栖生物的急性毒性,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摇蚊急性活动抑制试验》(OECD No.235)方法,开展PFOS及其替代品6:2氟调聚物磺酰胺(6:2 FtSaAm)、6:2氯代多氟烷醚磺酸(F-53B)、6:2氟调聚物磺酰胺烷基甜菜碱(6:2 FTAB)和6:2氟调聚物磺酸盐(6:2 FTS)对本土物种花翅摇蚊(Chironomus striatipennisKieffer)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Tokunaga)一龄期幼虫的48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PFOS及其替代品对花翅摇蚊和黄色羽摇蚊的48 h急性毒性大小排序均为6:2 FTAB≈6:2 FTS<PFOS≈6:2 FtSaAm≈F-53B。其中,PFOS、6:2 FtSaAm和F-53B对2种摇蚊具有中等或高等急性毒性,其对花翅摇蚊48 h-LC_(50)(95%置信限)分别为9.11 mg·L~(-1)(6.83~12.4 mg·L~(-1))、14.2 mg·L~(-1)(11.4~17.5 mg·L~(-1))和14.4 mg·L~(-1)(12.5~16.4 mg·L~(-1)),而对黄色羽摇蚊48 h-LC_(50)(95%置信限)分别为48.6 mg·L~(-1)(42.1~56.6 mg·L~(-1))、27.4 mg·L~(-1)(22.5~32.8 mg·L~(-1))和25.6 mg·L~(-1)(21.1~30.6 mg·L~(-1))。相比之下,6:2 FTAB和6:2 FTS对2种摇蚊均无显著急性毒性效应,48 h-LC_(50)均大于100 mg·L~(-1)。与黄色羽摇蚊相比,花翅摇蚊对PFOS敏感性更高。此外,6:2 FTAB和6:2 FTS对2种摇蚊幼虫的急性毒性均低于PFOS,而6:2 FtSaAm和F-53B对2种摇蚊幼虫的急性毒性与PFOS接近。

    2025年02期 v.20 375-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氧化铜纳米颗粒在砷镉联合胁迫下对水稻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苏家仪;阎星宇;许文成;王嘉伟;张超;梁志军;刘静;

    农田土壤砷(As)和镉(Cd)污染日益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稻米是全球超过50%人口的主食来源,是As和Cd经饮食对人体产生慢性暴露的主要途径。氧化铜纳米颗粒(nCuO)具有稳定性好、吸附性强等特点,同时可为植物提供必需营养元素Cu,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nCuO在As和Cd共同暴露下的环境行为并不明确,对水稻发芽与生长的影响也不清晰。本研究以As-Cd复合污染土壤为介质进行水稻发芽和幼苗生长实验,引入10、50、100、500 mg·L~(-1)的nCuO溶液,同时以Cu含量相当的CuCl_2·2H_2O溶液作对比,探究水稻生长体系中nCuO、As与Cd的环境行为和相互作用,明确nCuO对As和Cd联合胁迫下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nCuO在一定浓度下(50~100 mg·L~(-1))可促进稻苗生长,并通过改变水稻根部酶活性及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来降低对As和Cd的吸收及其从根部向苗部的转运,从而缓解As与Cd对水稻的毒性效应。本研究表明,适当浓度的nCuO在缓解稻田As-Cd复合污染方面具有较好潜力,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20 385-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与镉对秀丽隐杆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及食物链传递特征

    张诗晴;李雯雯;段伊蕊;杨亚宁;郭富裕;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 PS-NPs)和重金属镉(cadmium, Cd)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环境中,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生物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探究PS-NPs和Cd联合暴露经食物链传递后对个体的毒性效应和健康风险,本研究选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构建简单二元食物链,首先将大肠杆菌分别暴露于PS-NPs(0.01 mg·L~(-1))、Cd(0.5 mg·L~(-1))和PS-NPs+Cd处理,随后将暴露12 h后的大肠杆菌作为食物喂食线虫。通过检测线虫头部摆动、身体弯曲、咽泵运动、平均寿命和子代数目等生物学终点,明确PS-NPs、Cd及两者联合暴露经食物链传递后对线虫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环境相关浓度下,PS-NPs、Cd单独暴露以及两者联合暴露对大肠杆菌增殖的影响较小,经食物链传递后对线虫的头部摆动、身体弯曲和咽泵运动造成明显影响,但对线虫的寿命和生殖能力影响不大。另外,PS-NPs促进了Cd在“大肠杆菌-秀丽隐杆线虫”二元食物链中的传递,导致摄食者线虫体内Cd含量显著增加,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风险值得关注。

    2025年02期 v.20 396-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生态毒理学报》简介

    <正>《生态毒理学报》是我国唯一的一本专门报道生态毒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目前,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收录。《生态毒理学报》一直致力于追踪、报道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新技术与新方法,汇集了许多学科前沿成果,记录了我国生态毒理学的发展历程。投稿栏目包括:新污染物筛查与评估专栏、环境DNA与生态健康评估专栏、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方法与技术、生态毒理学教学专栏等。

    2025年02期 v.20 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