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序言_特别策划:砷污染及其生态健康影响研究专辑

  • 序言

    孙国新;朱水官;

    <正>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重金属污染频发,砷污染亦呈愈演愈烈之势。1956—1984年以来,我国共发生砷污染事件30余起。近年来,又陆续出现多起砷污染和砷中毒事件。仅2008年以来,已爆发包括云南阳宗海事件在内的7起砷污染事件。2011年批准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将砷列为一类重点防控对象之一。由于砷赋存形态复杂,污染来源广泛,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具有累积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目前,关于砷对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尚不十分清楚。砷污染控制和毒理效应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有关

    2013年02期 v.8 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综述

  • 食品烹调处理过程中砷的浓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汪光;李开明;吕永龙;任秀文;卢文洲;吴仁人;

    食品作为人体砷暴露的主要途径,其砷的含量和形态备受关注。由于食品原料通常要经过烹饪加工后才会被人食用,因此,食品的烹调处理过程及方式对砷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在砷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中,需要作为重要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综述不同食品烹调处理前后砷浓度、形态和生物可给性变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砷变化的特征,探讨了相关机理,并得出如下结论:烹调处理能使食品中砷的浓度发生升高或降低;高温烹调能使食品中砷形态发生变化,目前研究结果确定的变化主要是砷甜菜碱的分解,烹调中食品砷形态变化的机理尚不明确。不同烹调方式下,食品中砷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较大,砷的形态变化可能是其生物可给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烹调特别是高温烹调下食品砷浓度升高及形态变化导致的健康风险值得进一步关注。

    2013年02期 v.8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5 ]
  • 地方性砷中毒地区环境砷暴露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高健伟;韦炳干;薛源;虞江萍;杨林生;

    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高砷暴露及其健康效应,尤其是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是砷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础。总结地方性砷中毒在环境砷暴露的风险识别、暴露途径和暴露与健康效应关系研究中的作用基础上,指出了地方性砷中毒研究中仅强调了饮水污染,关注的暴露途径比较单一,因此,人体多途径联合砷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是唯一存在饮水和燃煤2种自然环境高砷暴露的国家,是研究2种类型砷暴露异同的天然场地,然而目前环境高砷的暴露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均为独立研究,对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在呼吸链砷暴露风险评估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因此,通过开展两种环境砷暴露及其健康效应的综合比较研究,建立呼吸链暴露评估和暴露-健康效应模型,可以为人体多途径联合砷暴露的健康风险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2013年02期 v.8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96 ]

专论

  • 福建省稻米中的砷水平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李刚;郑茂钟;朱永官;

    为更好了解区域水平上水稻(OryzasativaL.)砷所引起的健康风险,在福建省9个地区采集了206份水稻样品并对其总砷和无机砷含量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水稻精米中总砷平均含量为(0.105±0.091)mg·kg-1,无机砷平均含量为(0.045±0.019)mg·kg-1。全省所有样品中无机砷含量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标准(MCL)0.15mg·kg-1。通过膳食调查的数据和水稻无机砷含量对每天通过稻米消费无机砷摄入量进行了计算,全省平均每天无机砷摄入量为13.50μg,并且9个地区每天无机砷摄入量均超过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所规定的最大限量标准10μg·d-1。根据无机砷摄入量和癌症斜率因子所构建的癌症风险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米无机砷所引起的癌症风险为每100000有37.5人,虽然低于中国的平均水平(每100000有61人),但是超过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所规定的可以接受的癌症风险的上限(每100000人有10人)。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来确定福建省稻米无机砷摄入和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

    2013年02期 v.8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3 ]
  • 水稻基因类型与生长环境对精米中砷积累的影响

    段桂兰;张红梅;刘云霞;胡莹;程旺大;

    砷(As)是动植物非必需的有毒类金属。水稻是对As有较强吸收和富集能力的大宗粮食作物,大米的食用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人体暴露As的最主要途径,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水稻籽粒中As的积累与水稻的基因型及众多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出复杂的交互作用。在浙江省选择了不同土壤砷背景值的5块水稻田,同时在嘉兴市农科院布置了人工添加As的盆栽实验,比较了20个水稻品种在这6个实验点的精米中As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基因型与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对水稻籽粒中As的积累均有极显著影响,并且筛选得到了5个精米中As含量较低的基因型:秀水128、秀水09、秀水134、甬粳16和Y-05-8。

    2013年02期 v.8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30 ]
  • 根表铁锰膜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吸收和转运As的影响

    胡莹;黄益宗;黄艳超;刘云霞;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法,研究不同生育期水稻根表铁锰膜形成及其对As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品种YD6和NK57均在分蘖期形成的铁锰膜量最多,成熟期形成的铁锰膜量最少。水稻根系和茎叶吸收积累As随着水稻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变化较大,As的吸收和积累与铁锰膜形成存在相关性。与分蘖期相比,YD6和NK57成熟期根系As含量分别减少81.6%和62.1%。孕穗期YD6和NK57茎叶As含量分别比分蘖期减少86.4%和65.5%,比成熟期减少87.8%和67.1%。分蘖期水稻根系和茎叶As含量与DCB-Fe或DCB-Mn浓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孕穗期水稻根系和茎叶As含量与DCB-Fe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不同生育期铁锰膜对水稻植株吸收和转运As的影响不同。两个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As均主要富集和分配在根表铁锰膜中,铁锰膜中As的分配比率达62.9%~84.9%。NK57从根表铁锰膜、根系和茎叶向籽粒转运As的能力比YD6强,籽粒中As含量是YD6的2.1倍。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选育As低积累和低转运的水稻品种,来降低污染地区As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2013年02期 v.8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35 ]
  • 砷胁迫下水磷耦合对不同磷效率水稻根表铁膜及其各部位砷含量的影响

    张秀;郭再华;杜爽爽;石乐毅;吕昌胜;张丽梅;赵竹青;贺立源;

    为探索缓解水稻砷毒害的农艺措施,以耐低磷水稻99011和低磷敏感水稻99012为材料,通过土培试验,研究水分、磷用量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砷浓度酸性土壤中水稻根表铁膜以及植物体内砷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干湿交替)明显减少水稻根表铁膜量,降低铁膜、根系、秸秆、颖壳和精米中的砷含量。与30mg·kg-1P2O5相比,180mg·kg-1P2O5能明显减少两个品种水稻的根表铁膜量以及根系和秸秆中的砷含量;对耐低磷品种铁膜砷含量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磷敏感品种铁膜砷含量;在50mg·kg-1砷处理中增加磷用量对水稻颖壳砷含量影响不大,在100mg·kg-1砷处理时能显著降低颖壳砷含量;增加磷用量可明显增加耐低磷品种的精米砷含量,降低磷敏感品种的精米砷含量。水、磷交互效应主要受水分效应的影响。加砷处理后,相同处理下耐低磷品种的根表铁膜量和铁膜中的砷含量显著高于磷敏感品种,而根系、秸秆、颖壳和精米中的砷含量则相反。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节水灌溉,并根据砷污染程度和植物磷营养特性确定适当的磷肥用量,从而减少砷在水稻体内的累积,提高食品安全。

    2013年02期 v.8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66 ]
  • 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其分配

    杨明;许丽英;宋雨;王新;贾永锋;

    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分配比例对砷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具有重要影响。实验利用张士污灌区土壤负载低浓度砷,研究了厌氧微生物作用下砷的形态转化过程,并通过磷酸盐及盐酸提取土壤中的砷、铁和硫,探讨了砷在土壤中结合形态的变化及土壤矿物结构转化与砷环境行为的关联。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下土壤负载的砷被迅速还原为As(III)并释放进入液相,培养24h后液相累积的As(T)量达到16.9μmol·L-1,其中As(III)占液相总砷含量的91%以上;48h后释放的砷被再次固持,液相残留的As(III)浓度仅为1.5μmol·L-1。尽管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土壤中铁氧化物的活化,但固相中磷酸盐提取态与盐酸提取态砷所占的比例分别从载砷量的45.3%和49.8%降低到22.0%与0.22%,而体系中硫酸盐还原产生的硫离子的量与砷的释放量保持负相关。可见微生物还原作用下砷发生了活化,释放和再固定的过程,土壤负载的砷从溶解态、吸附态及铁氧化物结合态逐渐被转化为更稳定的硫化物结合态。此研究对于预测土壤中砷的行为与归趋及污染土壤修复具有一定意义。

    2013年02期 v.8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8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96 ]
  • 链霉菌的抗砷特性及其对蜈蚣草富集砷的作用

    文一;廖晓勇;阎秀兰;

    本文研究了链霉菌Streptomyces sp.的耐砷特性及其对蜈蚣草富集砷的影响。结果表明,Streptomyces sp.可在100mmo·lL-1的砷酸盐溶液中生长,具有较强的抗砷毒害能力,且在48h内对As(Ⅴ)的还原率达96.5%。施用Streptomyces sp.能促进植物对砷的吸收,蜈蚣草地上部砷浓度为930mg·kg-1,地上部砷累积量达到对照组的2.09倍。加入Streptomyces sp.后,能促进根际土壤中As(Ⅴ)还原成As(Ⅲ),大幅度降低根际土壤残渣态砷含量,从48.15mg·kg-1下降至28.75mg·kg-1。Streptomyces sp.通过影响蜈蚣草根际环境,提高根际土壤pH,增加DOC含量,促使砷形态变化,从而增加砷生物可利用性。该菌可作为强化蜈蚣草修复砷污染土壤的材料。

    2013年02期 v.8 18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8 ]
  • 16S rDNA克隆文库解析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系统中的细菌多样性

    罗艳;谢作明;周义芳;王焰新;甘义群;

    为研究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系统中细菌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以2011年11月采自江汉平原仙桃市沙湖镇高砷含水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沉积物采自同一50m钻井,分别选取埋深9.9~10.1m和15.7~16.0m样品。提取沉积物中总DNA,采用16SrDNA克隆文库方法,分析高砷含水层沉积物中土壤细菌的多样性。结果发现,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假单胞杆菌目(Pseudomonadales)和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构成了高砷系统中抗砷的优势菌群。结果表明,高砷含水层中生活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砷的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3年02期 v.8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2 ]
  • 土著细菌对江汉平原浅层含水层沉积物中砷迁移的影响

    谢作明;罗艳;王焰新;周义芳;孙小燕;甘义群;

    对江汉平原水文地质调查发现,该地区地下水砷含量已远超国家饮用水标准。以沉积物培养的土著细菌混合液为生物材料,以江汉平原高砷含水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模拟地下水系统,研究厌氧环境条件下,不同生物量土著细菌和pH值对沉积物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以及土著细菌活动下砷在不同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不同生物量菌悬液都能促进沉积物中As的释放,增加总As和As(III)的浓度,但150mL处理组,在研究后期,总As和As(III)的浓度呈现减缓趋势;在初始生物量一定的条件下,沉积物中As含量越高,细菌活动下总As相对释出量就越低,而且As(III)占所释出总As的比值就越高,但两个高砷含量沉积物组的差异较小;在初始pH值为5、7和9的培养条件下,细菌都能加速砷的迁移,但pH值为5的处理组(简称pH5处理组)最弱,在前8天,pH9处理组较pH7处理组的低,随后超过pH7处理组。研究表明,土著细菌悬液能加速As从沉积物中释出,并且释出的As以As(III)为主;在耐受的弱碱性环境条件下,细菌对砷的迁移和转化随环境的pH值增加而增强。

    2013年02期 v.8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8 ]
  • 大同盆地高砷地下水中可培养耐砷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许珊;苏春利;冯亮;王焰新;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利用从地方性砷中毒严重病区山阴县采集的高砷地下水样品,用稀释培养法实验研究了外加砷源对地下水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同时基于生物学可培养法和16SrDNA序列比对法,选取代表性高砷水样,研究了耐砷菌的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外加砷源对地下水中微生物数量影响显著,高浓度砷会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生长,使微生物数量减少;低浓度砷对微生物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多次分离、纯化从3个不同砷含量地下水样中分离到多株砷抗性菌,经鉴定属于主要为Bacillus、Pseudomonas、Paenibacillus、Aeromonas、Enterobacter5个属。从RDP(RibosomalDatabaseProject)分析显示3个水样可培养微生物组成不同,都有生存能力强能够耐低浓度NaAsO2的Bacillales,优势耐砷菌是γ-proteobacteria,其中Enterbacter具有耐高浓度NaAsO2的能力。

    2013年02期 v.8 207-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3 ]
  • 大同盆地富砷地下水的水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张丽萍;谢先军;李俊霞;王焰新;

    为弄清大同盆地地下水中影响砷的迁移、富集的主要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区域供水安全提供指导作用,针对高砷地下水系统开展了水文地球化学与含水层沉积物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高砷地下水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高砷地下水为偏碱性、强还原环境,砷含量为0.31~452μg·L-1,主要以砷酸盐形式存在,地下水中砷与三价铁的浓度有显著的相关性。高砷含水层沉积物中有机质、铁与砷含量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碱性还原环境有利于地下水中砷的富集;微生物参与下,沉积物相有机质的氧化和Fe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还原过程是本区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控因素。

    2013年02期 v.8 215-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3 ]
  • 中国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环境与砷中毒关系

    汤洁;卞建民;李昭阳;王农;张楠;张豪;

    中国各饮水型砷中毒区的水化学特点受沉积环境和气候因素所控制,砷中毒的流行和发病程度与其地下水的水化学环境、水中砷的形态和价态有密切联系。在实地考察监测和对台湾、新疆、内蒙古、山西、吉林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环境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饮水水源中总As、As(III)、甲基胂、腐植酸与砷中毒的关系,揭示了不同病区病情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除台湾外,各砷中毒区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各病区多分布在沉积盆地中心或平原内相对低洼的地带,饮用的地下水均取自中新生代地层;砷中毒病情不仅与总砷含量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还与As(III)和甲基胂的浓度直接相关。台湾、内蒙古和山西病区地下水为富含有机质的复杂还原环境,水中不仅As(III)含量高,且检出有机物、腐植酸和甲基胂,新疆和吉林病区地下水为以无机砷中As(V)为主的氧化环境,吉林病区未检测出甲基胂,这是新疆与吉林病区患病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区域防病改水、砷中毒的预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013年02期 v.8 22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156 ]
  • 菊花茶中砷含量特征及砷健康风险评价

    孙洪欣;王伟;刘昕然;杨树深;王正行;刘文菊;

    菊花茶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品,但其干燥过程及加工工艺不当会造成菊花茶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和硫磺矿伴生的重金属砷。以市售菊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硝酸-双氧水消解体系,高压密闭消解系统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测定了其中砷(As)含量,对典型超标菊花茶样品进行不同冲泡方式的筛选,确定其适宜的饮用方式,并根据我国绿色代用茶行业标准和WHO砷最大日允许摄入量(ADI)对菊花茶中砷的人体健康风险做出评价。结果表明,菊花茶中砷的含量范围在0.01~3.52mg·kg-1,91.1%的样品符合绿色代用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0.5mg·kg-1),其中砷含量最高的为药用祁菊花达3.52mg·kg-1,所有样品中超标的8个菊花茶样品种类分别为祁白菊(2个),杭白菊(2个),黄山贡菊(1个)和野菊花(1个),怀菊和药用祁菊各1个,75%的超标样品为散装饮品;选择超标的2个典型菊花茶样品(杭白菊和药用祁菊花)进行冲泡方式筛选,得出适宜的饮用方式为:用水茶质量比例为25∶1的开水清洗菊花茶5min,然后用开水冲泡5~20min再饮用。随菊花茶进入人体的最大日摄入量(极限值)为43.7~169μg·d-1,其占ADI(allowable daily intake)的比值范围在34.1%~132%,其中随药用祁菊花进入人体的As最大日摄入量与ADI的比值超过100%,这表明砷经菊花茶饮品摄入人体内所潜在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砷超标的菊花茶经过冲泡后饮用,砷的人体日摄入量13.1~36.3μg·d-1,其占ADI的比值范围在10.3%~28.4%。因此,经过洗茶后再冲泡饮用,砷的日摄入量显著降低(P<0.01),建议饮用菊花茶时洗1次茶后再冲泡饮用。

    2013年02期 v.8 230-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16 ]
  • 含雄黄的中成药中砷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初步风险评价

    褚卓栋;柳晓娟;赵全利;薛培英;刘文菊;

    为研究含雄黄中成药中砷的含量状况,探明其中砷对人体的健康风险,选取含雄黄的中成药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砷含量;通过人工胃肠体外模拟系统研究中成药中砷的生物可给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含雄黄中成药样品中砷全量为9.9×102~8.8×104mg·kg-1。中成药砷的生物可给性在胃阶段为0.20%~2.17%,小肠阶段为0.26%~2.43%。以WHO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标准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若以砷全量衡量,所有含雄黄中成药均对人体健康具有巨大风险;若以小肠阶段可给砷含量评价,砷日摄入量与ADI比值范围为1.48%~879.68%,约70%含雄黄的中成药的可给砷含量仍足以威胁人体健康。

    2013年02期 v.8 238-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66 ]
  • 三七及其中药制剂中砷和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

    林龙勇;于冰冰;廖晓勇;阎秀兰;张玉秀;

    我国传统珍贵草本药用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关注。详细调查了某市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中As和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三七药品中主要以As和Pb污染为主,超标率分别为56%和97%,而Cu、Cr、Ni和Zn则均远低于限量标准;三七药品中As和Pb污染可能同时来源于原料和加工炮制过程;三七中As和Pb摄入的人体健康风险(以CDI与PDE的百分比计)最高分别为780%和3294%;Cr和Ni含量虽然远低于限量标准,但其健康风险最高也已达45%和30%。本研究可为三七乃至其他中药制剂的As和重金属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13年02期 v.8 24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14 ]
  • 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猪场砷污染状况调查

    建旭平;耿春女;纪文芳;苏玉红;

    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猪场猪饲料、沼气出液和猪粪中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猪饲料中砷的含量范围为0.50~7.72mg·kg-1,平均值为3.49mg·kg-1;沼气出液中砷的含量范围为0.47~56.13μg·L-1,平均值为13.45μg·L-1;猪粪中砷的含量范围为0.32~114.46mg·kg-1,平均值为13.45mg·kg-1。同一养猪场,小猪猪粪中的砷含量一般高于大猪和母猪猪粪;沼气出液和猪粪中的砷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估算知,养猪场向九龙江流域年排放的砷总量约为821kg。9家养猪场中有2家猪粪和1家沼气出液中砷的含量相对较高,生态风险等级较高,已超过国家相应标准。总之,应该加强养猪业的管理,以防止养猪场对九龙江流域造成砷污染。

    2013年02期 v.8 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6 ]
  • 活性氧介导砷诱导的蚕豆保卫细胞死亡

    薛美昭;仪慧兰;

    采用蚕豆(Vicia fabaL.)表皮条生物法,研究砷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一定浓度的NaAsO2可使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部分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增高;砷处理组保卫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升高。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和过氧化氢酶及Ca2+特异性螯合剂EGTA、Ca2+通道抑制剂LaC13与NaAsO2共同作用时,砷诱发的细胞死亡被显著抑制;MAPK激酶抑制剂PD98059亦能有效阻止NaAsO2诱发的细胞死亡。研究结果表明,砷胁迫引起的胞内ROS合成增加可能通过Ca2+信号途径介导了保卫细胞的死亡过程,MAPK途径参与了砷诱导的细胞死亡。

    2013年02期 v.8 257-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5 ]

研究简报

  • 砷与农药草甘膦、敌敌畏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联合毒性

    王云彪;李润琴;邓茗芩;李铸衡;徐镜波;

    农田常遭受砷和农药污染,这2种污染会产生联合毒性,影响生物体健康。利用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进行砷、草甘膦和敌敌畏的24h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砷、草甘膦和敌敌畏对秀丽隐杆线虫24h-LC50分别为130.5mg·L-1、18.5mg·L-1、3.3μL·L-1;通过等效毒性相加法实验,发现砷与草甘膦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砷与敌敌畏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联合毒性为拮抗作用。

    2013年02期 v.8 262-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8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8 ]
  • 上海市河网水体中As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陶征楷;毕春娟;陈振楼;王骏;

    2012年4月,在上海市河网采集表层水和沉积物样品各53个,测定其As含量,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A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河网表层水和沉积物中As的含量分别为0.47~8.84μg·L-1和3.72~12.65μg·g-1,其中表层水中As的浓度处于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平,沉积物中As的浓度有15个样点超过了上海市土壤背景值,但均低于欧盟标准推荐值;表层水中As的浓度与pH呈显著正相关,说明pH值影响河水中As的迁移和转化;沉积物中As的浓度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沉积物中的As主要与总有机碳结合在一起;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河网沉积物中的As属于低生态风险。

    2013年02期 v.8 268-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1 ]
  • 沙颍河沈丘段底泥、土壤中砷及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李仕群;朱静媛;崔留欣;程学敏;左其亭;

    为查明沙颍河沈丘段底泥、土壤中砷(As)和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对底泥和土壤样品中的砷(As)、铬(Cr)、汞(Hg)、镉(Cd)和铅(Pb)的含量水平进行测定,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计算。结果表明,沙颍河沈丘段底泥中As含量为9.206~11.641mg·kg-1,距河5km的白果村农田土壤中As含量为8.52~80.31mg·kg-1,超标率达到57.8%,Cr、Hg、Cd和Pb的超标率分别达到32.8%、59.4%、67.2%和39.1%。沙颍河沈丘段底泥和附近村庄农田土壤中As和4种重金属的总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生态风险,主要来源于Hg和As。

    2013年02期 v.8 275-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7 ]
  •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ICP-MS)测定水体中的砷形态

    李林林;朱英存;

    使用离子色谱(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对水中砷的形态进行分离检测,对流动相、进样量和流速等条件进行了研究。使用IonpacAS18阴离子色谱柱,NH4HCO3作为淋洗液,1.0mL·min-1流速,成功的进行砷形态分离,该方法在100μL进样量下,4种砷形态(三价砷(As(III))、五价砷(As(V))、一甲基砷(MMA)和二甲基砷(DMA))的方法检出限在10~30ng·L-1之间,方法回收率为82.6%~110%,相对标准偏差(n=6)为2.2%~10.9%。

    2013年02期 v.8 28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