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报


综述

  • 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生物吸收及生物效应

    王博;潘进芬;徐婷;江婷婷;刁明亚;潘京津;

    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了由于海洋环境的理化因子以及纳米金属独特的物化性质导致的纳米金属的环境行为,海洋生物对纳米金属的吸收,以及纳米金属的生物效应和可能的致毒机制,旨在为评估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完善纳米材料的监管机制及保障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2014年06期 v.9 1005-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1 ]
  • 纳米银对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辛琦;章强;程金平;

    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化产品中。广泛的应用增加了它进入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机率,从而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潜在毒性效应。因此,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关于纳米银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查阅及分析,综述了纳米银的制备、特性、应用、释放情况以及近几年来纳米银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对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2014年06期 v.9 1014-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9 ]
  • Caco-2细胞模型评估金属人体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王振洲;崔岩山;张震南;王姣姣;尹乃毅;

    随着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加剧和营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重金属元素及营养金属元素肠道吸收过程的探讨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的研究。Caco-2细胞模型能有效的模拟人体小肠上皮细胞的转运与吸收过程,可结合基因技术、分子技术等手段用于研究人体肠道吸收物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利用Caco-2模型对镉、铬、铅、砷等多种重金属及铜、铁、锌、钙等多种营养金属在小肠内的吸收、转运方式、代谢机制及影响吸收、转运过程的各类条件等的研究工作,然后对Caco-2细胞模型研究方法及其在未来评估金属人体生物有效性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2014年06期 v.9 1027-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07 ]

动态与信息

  • ECHA发布2015工作计划

    <正>2014年10月21日ECHA发布了由其管理委员会最新通过的ECHA 2015年工作计划。这将是实施ECHA2014-2018多年度工作计划(MAWP)5年战略的第二年。明年的计划将涉及进一步推进MAWP的四项战略目标:1)最大限度地提高高质量信息的可用性,以实现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和使用;2)鼓励主管部门以聪明的方式使用信息,以识别和应对关注化学物质;3)通过充当一个为各成员国、欧盟机构和其他参与者建立科学和规制能力的中心来应对科学挑战;

    2014年06期 v.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为REACH2018登记发布新网页

    <正>2014年10月13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发布了一系列网页,提供了有关2008年5月31日的最后一个REACH登记截止期限的信息。登记程序分为7个阶段,每个网页显示一个阶段。这些网页提供了关键信息、对登记人的实用建议,以及特定阶段的更多相关信息的链接。ECHA表示,这些链接对应3个阅读层次:入门、精读和深入,它指出,应特别注意使提供的内容能够被中小企业(SME)理解。这些网页的发布是ECHA为必须在2018年前登记它们的物质的企业提供支持的努力的一部分。预计

    2014年06期 v.9 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欧盟环境专员表示:修订EDC策略已经准备就绪

    <正>2014年9月25日来源:Chemical Watch网站欧盟环境专员雅奈兹·波托奇尼克表示,欧盟委员会修订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策略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了。不过,他表示,委员会内部存在分歧,使得欧盟委员会环境总理事会(DG)并未将此事项正式提出。波托奇尼克先生解释说,环境干事(DG)们间的观点冲突相当普通,但是,内分泌干扰物本身的复杂性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以确保达成协议。在十月份完成他作为环境专员的任期以后,他建议他的继任者立即开始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2014年06期 v.9 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ISO发布关于纺织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的国际标准

    <正>2014年10月10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一项关于纺织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的全球标准。这一编号为EN ISO14389:2014的标准涵盖用四氢呋喃使用超声波提取法测定涂覆或印花纺织品中10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引自《化学品安全信息周报》2014年第43期总第307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学品安全研究所编译)http://www.chinachemicals.org.cn/reported_detail.aspx?contentid=319&Class ID=230

    2014年06期 v.9 1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加拿大在筛选评估后排除52种偶氮染料

    <正>2014年10月27日来源:Chemical watch网站加拿大政府在一项筛选评估后认定,52种偶氮酸性染料不符合《加拿大环境保护法》第64条中列出的任何标准。因此,加拿大政府不提议对这些物质采取任何进一步措施,在《加拿大官方公报》上刊登的一份公告表示。根据《加拿大环境保护法》第64条,如果一种物质会或可能会以一定量或浓度或者在特定条件下进入环境中并产生下列影响,则认为其为有害物质:会或可能会对环境或其生物多样性产生立即或长期有害影响;会或可能会对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一项危险;

    2014年06期 v.9 1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1 ]
  • 美国工业化学品风险研讨会概要发布

    <正>2014年10月13日来源:Chemical Watch网站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关于确定和减少工业化学品构成的风险的研讨会的一份概要已由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出版。这次题为"确定和减少我们社会中的化学品的环境卫生风险"的研讨会在2013年11月举行的一次为期两天的活动期间举行,研讨会包括发言和讨论。由这次研讨会的组织者美国医学会环境卫生科学、研究和医学圆桌会议发布的这份概要包括了关于下列方面的章节:1)当今社会中的化学品构成的挑战,以及应对风险的一般方法;

    2014年06期 v.9 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ECHA和欧盟委员会澄清REACH法规中的动物试验禁令

    <正>2014年10月27日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和欧盟委员会今天发布了一份联合声明,试图就关于在动物身上试验的化妆品和成分的上市销售禁令对欧盟化妆品法规和REACH法规之间的结合部分进行澄清。该声明从禁令中排除了REACH法规涵盖的广泛试验,这已经引起了动物权利组织的关注。根据化妆品法规,如果一种产品的最终配方、成分或制成品进行了动物试验,则不得将该产品投放市场。该规定在对于相同物质,是否能够进行动物试验以遵守REACH法规方面造成了一些混乱。

    2014年06期 v.9 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美国科学家确定与肝脏疾病相关的化学物质

    <正>2014年10月23日美国科学家确定了123种与啮齿动物的脂肪肝疾病相关的化学物质,包括农药、溶剂和多氯联苯/二恶英。他们表示,由于这些物质与肝脏损害的相关性,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更多研究。这些科学家检索了两个包括约2000项啮齿动物毒理学研究的数据库:环保署的毒理学参考数据库(ToxRef DB)和国家毒理学计划的生物系统中的化学影响数据库(CEBS)。确定的化合物中有约44%为农药或它们的中间体,并且ToxRef DB数据库中有超过10%的农药登记研

    2014年06期 v.9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瑞典研究发现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与生殖器缺陷之间的联系

    <正>2014年10月30日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的危害可能与它正在取代的软质聚氯乙烯(PVC)中使用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一样大。瑞典一项研究发现,DINP与男婴较短的肛门生殖器距离(AGD)(生殖器与肛门之间的距离测量)存在显著相关性。肛门生殖器距离已被与生殖器先天缺陷、较低的睾酮水平和生殖问题联系起来。已经有很多研究考察了邻苯二甲酸酯和人类肛门生殖器距离,不过,迄今为止,该研究还没有包括

    2014年06期 v.9 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非政府组织表示ToxCast计划需要更多环境卫生科学家

    <正>2014年10月29日美国非政府组织环境保护基金组织的一个研究小组表示,美国环保署(EPA)应当扩大和多样化对于开发用于其Tox Cast高通量筛选计划的新化学试验方法的科学输入。环境保护基金组织热衷于促使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科学研究界)参与一种新化学试验范式的开发、科学接受和应用。该非政府组织提出了两项建议,以提高更广泛的科学研究界对Tox Cast计划的参与。首先是设立一系列的合作研讨会。第二是通过互利的研究伙伴关系,扩大Tox Cast计划与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特别地,环

    2014年06期 v.9 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ECHA整合REACH和CLP筛选程序

    <正>2014年10月30日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正在执行一项统一的筛选程序,该程序从一项横跨REACH登记卷宗和分类、标识和包装(CLP)通报的整合是基于IT的筛选开始。这种新方法主要专注于高度关注物质,比如,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有毒物质(PBT)以及致癌、致突变和生殖毒性物质(CMR)。ECHA的计算评估和传播部门主任Mike Rasenberg在本周的美洲化学大会(Chem Con Americas)上发言时,介绍了ECHA在2014年及以后的主要活动。关于这种新的筛选方法,他表示,该方法将被用于确定进行进一步评估的优先物质,从符合和评估检查到风险管理和统一分类方面的工作。他还表示,ECHA正越

    2014年06期 v.9 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世界卫生组织化学风险评估网络推进项目规划

    <正>2014年10月23日10月初在巴黎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化学风险评估框架的第一次面对面会议上,讨论并进一步发展了多项项目提议。将由网络参与者执行的建议项目包括:1)更新并制定新的WHO/国际化学品安全计划(IPCS)优先议题指引;2)建立一个关于化学品组合暴露的国际协调论坛;3)在系统性评估方法方面开展合作;4)制定一项能力建设战略;5)为发展中国家参与者建立一个子网络,使得能够共享与这些国家的情况相关的暴露情形信息。来自29个国家的55家化学风险评估机构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者讨论的议题包括风险评估科学中的

    2014年06期 v.9 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欧盟机构更新替代方法数据库

    <正>2014年10月2日欧盟动物试验替代方法参考实验室(EURL ECVAM)更新了其替代方法数据库的数据检索系统DBALM2014。此外,已经发布了符合规制要求并且/或正在致癌性、眼刺激性和皮肤致敏性等领域进行验证的下列体外方法:1在6孔和96孔板中的bhas42细胞转化试验;2体外BALB/c 3T3细胞转化分析;3眼刺激分析系统;4人类细胞系活化试验。引自《化学品安全信息周报》2014年第41期总第305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化学品安全研究所编译)http://www.chinachemicals.org.cn/reported_detail.aspx?contentid=317&Class ID=230

    2014年06期 v.9 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经合组织和美国环保局推出AOP维基

    <正>2014年9月25日经合组织、美国环保局和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一项网络工具,称为不良结果路径知识库(AOPKB),其目的是汇集化学物质如何能造成不良影响的有关信息。即将推出的第一个模块是一个AOP wiki,通过该模块可以分享知识并作出评论。经合组织邀请来自学术界、政府机构和化学工业界的研究人员使用这一模块。并强烈鼓励人们发表意见和评论。"正是通过这样的'广泛包容'才能够使得AOPKB向前不断发展",经合组织的一份声明中如此表示。Wiki中的AOPs由相互关联的文章和表格作了说明,其描述了分子启动事件、中间事件以及不良结果。

    2014年06期 v.9 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生物杀灭剂评估计划法规生效

    <正>2014年10月30日欧盟委员会授权法规中列出的生物杀灭活性物质和它们的产品类别已经通过了评估项目并于10月30日生效。在该法规发布20日后,该法规中排除纳米形态活性物质仍然是产业界的一项主要关注,产业界已开始为未被列入该计划中的物质编制申请。目前只有两种物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硅上吸附的银的纳米形态在评估计划中被支持。所有其他物质/产品类别组合的纳米形态均被排除,并且只有当利益相关者在12个月内向ECHA通报它们打算支持这些

    2014年06期 v.9 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专论

  • 黄颡鱼黑色素细胞原代培养及迁移相关基因克隆分析

    程炜轩;许国焕;熊达;张丽;吴清洋;郭莹姿;谭文俊;

    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在鱼体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分化及迁移起主要的调控作用,而且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中均表现出重要的生理功能。本研究对黄颡鱼表皮黑色素细胞的培养条件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MC1R基因进行克隆,为后续研究黄颡鱼黑色素异常的细胞及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基础。结果表明,黄颡鱼表皮黑色素细胞在27℃培养条件下,72 h开始贴壁生长,培养基中添加20%小牛血清培养效果比添加10%小牛血清好。此外,我们对黄颡鱼MC1R基因进行克隆。MC1R基因克隆方面,黄颡鱼MC1R基因全长为936 bp,编码312个氨基酸,与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es)、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海鲈(Dicentrarchus labrax)、大菱鲆(Psetta maxima)等5种鱼类MC1R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7%、96%、90%、90%、90%,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MC1R基因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黄颡鱼的分类所处位置基本吻合。黄颡鱼表皮黑色素细胞原代培养的条件为:27℃,添加20%小牛血清,所克隆基因为黄颡鱼MC1R基因。本研究为后续研究黄颡鱼黑色素异常的细胞及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基础。

    2014年06期 v.9 1035-1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1 ]
  • 北京市东北城区夏季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夏芬美;李红;李金娟;柴发合;李宏姣;张玉洁;王学中;张玮琦;毕方;

    于2013年8月2日至31日,利用Airmo VOC在线分析仪开展了北京市东北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在线监测,分析了其中16种苯系物的污染水平、变化特征、来源及其臭氧形成潜势(OFP),并采用US 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BTEX(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苯乙烯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6种苯系物在观测期间总平均质量浓度为10.36μg·m-3,其中BTEX的质量浓度均值为7.45μg·m-3,约占总的苯系物质量浓度的72%。苯系物的质量浓度呈现明显的一次污染物日变化特征,即早晚较高,中午较低。苯与甲苯的质量浓度比值(B/T)平均为0.39,说明除机动车尾气外,涂料和溶剂的挥发释放对大气中苯系物也可能具有重要贡献。间-对二甲苯、1,2,4-三甲苯和甲苯的OFP值较高,对北京市大气臭氧光化学形成具有显著贡献。BTEX和苯乙烯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危害商值在8.70E-05至3.76E-02之间,危害指数为6.19E-02,对暴露人群尚不存在明显的非致癌风险;而苯的致癌风险值为8.80E-06,超过了US EPA的建议值1.00E-06,显示苯对研究区居民身体健康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2014年06期 v.9 1041-1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125 ]
  • 四溴双酚A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徐湘博;史雅娟;吕永龙;郑晓奇;

    试验采用人工土壤法,通过14 d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TBBPA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长、基因表达的影响。在14 d急性毒性试验中,随着暴露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蚯蚓生长受到了显著抑制,未出现死亡现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基因表达量在低浓度(50 mg·kg-1)时受到诱导上调;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基因表达量在400 mg·kg-1染毒组受到明显诱导,是对照组的8.73倍;热休克蛋白(Hsp70)的基因表达量在50、100和200 mg·kg-1染毒组被诱导上调。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显示,在50、100、200 mg·kg-1浓度条件下,蚯蚓可以利用自身的抗氧化能力维持体内的动态平衡稳定,使得机体免受损伤。但是在超过400 mg·kg-1浓度后,TBBPA的毒性效应超过了机体的应对能力,使机体遭受损伤,外在特征主要表现为蚯蚓身体蜷缩、变细变硬。从生物标志物角度,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对TBBPA毒性效应的指示作用较生长抑制率更为敏感。

    2014年06期 v.9 1053-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1 ]
  • 节织纹螺饲喂富集河豚毒素及相关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英文)

    苏捷;许旻;姜琳琳;吴靖娜;张农;刘智禹;

    我国东南沿海经常有食用含有河豚毒素节织纹螺的中毒事件发生,含有河豚毒素的动物对河豚毒素有很高的耐受能力,并对环境中的河豚毒素具有趋食性。织纹螺可以富集食物中的河豚毒素,但织纹螺体内的与河豚毒素富集相关的蛋白质还不清楚。为此我们收集了无毒的织纹螺,通过河豚毒素富集实验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在有毒织纹螺中有4种蛋白质表达量显著增多,飞行质谱(MALDI-TOF-MS)鉴定分析它们分别是actin、actin2、beta-actin、膜泡ATP合酶B亚基。分析表明这些蛋白可能与河豚毒素在织纹螺体内富集、传递有关。

    2014年06期 v.9 1060-1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纳米ZnO和纳米CuO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与清除

    张阳;周亚;陈继淼;朱琳;

    为探讨工程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采用半静态暴露方式(更换试液周期为1 d),在4 mg·L-1和10 mg·L-1浓度条件下,进行了斑马鱼(Danio rerio)对2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和清除实验。整个实验为期52 d,其中暴露阶段28 d,清除阶段24 d。通过测定不同时间节点纳米材料在鱼体内的浓度,研究了斑马鱼对nano-Zn O和nano-Cu O的富集与清除规律;并计算暴露阶段的最大富集系数(BAFmax)以及清除阶段的排出速率常数和总量清除率,比较分析了斑马鱼对这2种纳米材料的富集与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暴露阶段,nano-Zn O和nano-Cu O在斑马鱼体内的BAFmax分别为169.5和493.4(4 mg·L-1处理组)及168.4和298.6(10 mg·L-1处理组),二者在斑马鱼体内均不具有生物蓄积性;在清除阶段,nano-Cu O可以被斑马鱼有效地排出,其总量清除率(>99.5%)和排出速率常数均高于nano-Zn O,而直到清除24 d时,斑马鱼对nano-Zn O的清除仍不完全(清除率<91%)。本实验结果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4年06期 v.9 1068-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6 ]
  • 典型酚类化合物对土壤跳虫的慢性毒性

    孙芬芬;乔敏;徐玉新;

    以跳虫Folsomia candida为受试物种,基于其28 d繁殖试验评价了12种典型酚类化合物的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所设浓度范围内,除间苯二酚外的其他酚类对跳虫繁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氯酚类对跳虫慢性毒性最大,2,4-二氯酚、2-氯酚、2,4,6-三氯酚对跳虫繁殖毒性的EC50分别为5.94、10.2、19.7 mg·kg-1;其次为烷基酚类,2,4-二甲基酚、3-甲基酚、壬基酚对跳虫繁殖毒性的EC50分别为21.7、35.1、50.5 mg·kg-1。苯酚的毒性较上述烷基酚低,EC50值为71.7 mg·kg-1。其他取代酚—包括2-萘酚、4-硝基酚、邻苯二酚对跳虫繁殖的EC50分别为95.4、133、306 mg·kg-1。双酚A仅在最高浓度(500 mg·kg-1)处理下对跳虫繁殖有显著影响。

    2014年06期 v.9 1076-1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3 ]
  • 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的生殖毒性作用

    王摆;贺凌;高杉;董颖;刘卫东;于坤;周遵春;

    采用半静水式毒性试验,研究了6种苯系物(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虾夷扇贝的生殖毒性作用。在水温(16±0.5)℃、盐度30.0、p H 8.0条件下,用0.5、2.5、12.5 mg·L-1的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处理虾夷扇贝的精子、胚胎和幼体,观察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的精子活力、卵子受精率、胚胎延滞率、胚胎畸形率、孵化率、幼体畸形率的影响。同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6种苯系物(2.5 mg·L-1)对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的损伤作用。结果发现:不同浓度苯系物处理组与对照组(0.0 mg·L-1)相比,虾夷扇贝精子的运动时间、卵子受精率及胚胎孵化率显著降低;胚胎发育延滞率、胚胎畸形率和幼体畸形率显著增加为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实验浓度下,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具有较强的胚胎毒性和生殖毒性作用。通过电镜切片发现,2.5 mg·L-1的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导致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损伤,表现为:精子质膜断裂、部分溶解,线粒体质膜和内嵴断裂、部分溶解。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的损伤可能是影响其精子活力和降低卵子受精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结果为苯系物对海洋贝类的生殖毒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2014年06期 v.9 1083-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90 ]
  • 6种表面活性剂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刘迎;胡燕;姜蕾;潘波;秦涵淳;林勇;

    为评价六种常见农药表面活性剂对水生生物的风险,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研究其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效应和致畸效应。结果表明,NP-10、OP-10、农乳700、农乳602、农乳1602、宁乳33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6.44、21.13、55.86、84.46、109.90、120.08 mg·L-1,其中NP-10对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最大,宁乳33毒性最低;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斑马鱼胚胎孵化率逐渐降低,致畸率逐渐提高,六种表面活性剂显示出相似的趋势,处理浓度与胚胎孵化率(致畸率)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NP-10、OP-10、农乳700处理组均诱导斑马鱼胚胎出现躯干侧翻、游囊关闭、躯干弯曲症状;农乳602、农乳1602、宁乳33处理组出现躯干侧翻、游囊关闭症状。

    2014年06期 v.9 1091-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82 ]
  • 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对黑斑蛙胚胎和蝌蚪的急性毒性

    付旭锋;李圆圆;苏红巧;崔清华;秦占芬;

    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1,2-苯并异噻唑-3-酮(BIT)和甲基异噻唑啉酮(MIT)虽已在多种行业中广泛使用,但目前有关其毒性尤其对水体中生物毒性的数据还较少。鉴于BIT和MIT在水体中普遍存在,本文研究了这两种污染物对两栖动物黑斑蛙胚胎和蝌蚪的急性毒性。黑斑蛙胚胎和蝌蚪分别暴露系列浓度的BIT和MIT,观察化学品对其生长、发育和运动的影响,计算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96 h-LC50)和96小时半数致畸浓度(96 h-TC50),确定最小生长抑制浓度(MCIG)。结果发现,BIT对黑斑蛙胚胎的96 h-LC50和96 h-TC50分别为2.99 mg·L-1和0.60 mg·L-1,MCIG小于0.40 mg·L-1,对蝌蚪的96 h-LC50为6.44 mg·L-1。MIT对黑斑蛙胚胎的96 h-LC50和96 h-TC50分别为5.30 mg·L-1和2.36 mg·L-1,MCIG为2.59 mg·L-1,对蝌蚪的96 h-LC50为7.58 mg·L-1。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报批稿》中两栖动物蝌蚪急性毒性的分级标准,判定BIT和MIT的毒性等级为中等。该毒性数据可为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2014年06期 v.9 1097-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3 ]
  • 壬基酚、五氯酚及硝基苯对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的毒性效应

    郑佳佳;王睿睿;林志浩;梁军辉;闫启仑;

    为检测海洋中环境激素及芳烃类化合物对端足类生物的污染危害,实验选择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其在壬基酚、五氯酚、硝基苯三种有机污染物暴露下的96 h急性致死毒性效应和7 d慢性DNA损伤毒性效应。计算获得壬基酚、五氯酚和硝基苯对河蜾蠃蜚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0、465、25 000μg·L-1,三种有机污染物对河蜾蠃蜚的毒性强弱顺序为壬基酚>五氯酚>硝基苯。运用碱解旋法检测壬基酚、五氯酚和硝基苯对河蜾蠃蜚DNA损伤的程度,计算得到7 d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30、256、11 000μg·L-1。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有机污染物浓度的不断加大,引起河蜾蠃蜚DNA损伤程度的不断增加,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2014年06期 v.9 1104-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5 ]
  • 硝酸铊对浮萍(Lemna gibba L.)的生长抑制及其氧自由基损伤作用

    刘涛;邓红梅;王耀龙;陈永亨;陈敏婵;巫贵明;曾冬媚;杜建莹;顾颖诗;许旭超;

    为了探讨硝酸铊(Tl(I)-nitrate)对浮萍(Lemna gibba L.)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氧化损伤机制,设置了Tl(I)-nitrate的8个处理组(0.005、0.01、0.02、0.04、0.08、0.1、0.5和1.0 mg·L-1)和对照组(0.0 mg·L-1),进行96 h急性毒性实验,测定96 h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表明:96 h暴露时间下,浮萍生长受抑制程度与Tl(I)浓度之间呈正相关,Tl(I)-nitrate对浮萍的96 h EC50为0.076 mg·L-1,NOEC为0.01 mg·L-1。CAT活性随着Tl(I)-nitrate浓度升高逐渐降低,在0.5和1 mg·L-1时,有极显著差异(p<0.01)产生,SOD活性在0.1 mg·L-1时显著升高(>46%),POD活性和MDA含量在Tl(I)浓度0.5 mg·L-1时明显上升。当Tl(I)-nitrate胁迫超出浮萍抗氧化酶系统清除活性氧的能力时,活性氧积累导致浮萍受到不可逆转的氧化损伤。Tl(I)-nitrate对浮萍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2014年06期 v.9 1112-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1 ]
  • 鸭粪和环丙沙星对潮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周志强;王淑平;郭丽;董俊夫;张娜;

    为了评价鸭粪中残留的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布置培养试验,设五个处理,分别是Ⅰ:CK(对照)、Ⅱ:CIP(人工添加的CIP)、Ⅲ:DF(添加不含抗生素的鸭粪)、Ⅳ:DF+CIP(在Ⅲ的基础上再外源添加CIP)、Ⅴ:DF(CIP)(粪源CIP即含有CIP的鸭粪),培养81 d。借助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来源的CIP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 d后,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表现为DF>DF+CIP>DF(CIP)>CK>CIP,说明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抑制作用减弱;添加鸭粪显著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功能多样性;与人工添加进鸭粪中的环丙沙星相比,粪源环丙沙星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更强,并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利用碳源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在培养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种类随培养时间延长有所变化,初期利用的主要是糖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以及氨基酸类,后期主要是糖类和羧酸类。

    2014年06期 v.9 1118-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4 ]
  • 漳泽水库水体污染对黑斑蛙蝌蚪遗传毒性的野外调查研究

    边高鹏;刘瑞祥;

    通过野外采集漳泽水库不同采样点的黑斑蛙蝌蚪,采用微核、核异常、彗星试验3种方法,研究了水体污染对蝌蚪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DNA断裂3种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微核试验结果显示:各采样点红细胞微核率除泽头采样点外,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P<0.01),其中水库入口店上采样点的微核率最高,为6.87‰,位于水库上、中、下游3个采样点的微核率逐渐下降,从大到小依次为:下韩(5.45‰)、台上(3.71‰)、泽头(2.33‰)。核异常试验结果显示:各采样点核异常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P<0.01),核异常率与微核率二者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彗星试验结果显示:各采样点红细胞尾长、尾矩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尾长、尾矩的变化趋势与微核试验结果一致。对同样位于水库中游的采样点司徒和台上的4个指标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微核率、核异常率和彗星尾长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尾矩差异显著(P<0.05)。综上可知,漳泽水库各采样点水体具有较高的遗传毒性,主要毒性作用为引起染色体(DNA)断裂;各采样点遗传毒性指标变化规律与水体污染物变化规律趋于一致,因此应用这3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对水体遗传毒性进行检测。

    2014年06期 v.9 1126-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2 ]
  • 福美双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原始生殖细胞和形态发育的影响

    于永利;陈形;魏素香;杨景峰;董武;

    福美双是一种二硫代甲氨基甲酸盐类农药,在我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其高残留性受到广泛的重视。试验使用斑马鱼胚胎作为动物模型,探讨了福美双对生殖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福美双虽然没有引起原始生殖细胞表达量的变化,但造成原始生殖细胞移动分布的延迟,以及诱导细胞凋亡。试验表明福美双对胚胎发育以及生殖有显著的影响,进一步说明斑马鱼胚胎可作为农药毒性评价的模型。

    2014年06期 v.9 113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1 ]
  • 低浓度二噁英抑制青鳉幼鱼耳泡生成与SOX9b相关联

    于永利;王丰;陈形;于华荣;赵宝全;东彦新;杨景峰;董武;

    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是一种持久性环境有机污染物质,它在有机体内的蓄积性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以青鳉胚胎作为实验动物模型,使用原位杂交和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了TCDD对胚胎耳泡的发育及其毒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TCDD造成青鳉幼鱼耳泡生成障碍。通过原位杂交和q PCR分析表明,TCDD引起软骨发育的变化与SOX9b表达降低有密切的关联。研究认为青鳉胚胎是一种非常敏感的TCDD模式动物,其耳泡软骨发育以及SOX9b基因表达可能是一种二恶英发育毒性的效应标记物。

    2014年06期 v.9 1141-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1 ]
  • 上海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中药物类个人护理用品(PPCPs)的调查研究

    柯润辉;蒋愉林;黄清辉;陈玲;

    通过两次采集上海某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水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对水样中的94种典型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进行分析,并初步分析了污水处理工艺对典型药物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该厂污水中有咖啡因、布洛芬、酮洛芬、双氯酚酸、氧氟沙星、睾酮、诺龙、磺胺吡啶、磺胺甲恶唑、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氯贝酸、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氯霉素和诺龙等15种药物被检出和定量。初沉出水中药物总浓度为8 643~10 481 ng·L1,主要为咖啡因,出厂水中药物总浓度为1 005~1 076 ng·L1。其中,磺胺二甲基嘧啶、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在相关报道中较少进行检测或没有检出。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氯霉素和诺龙4种药物经生化反应池(A/A/O)和二沉池处理之后未检出。以A/A/O为核心技术的污水处理工艺对咖啡因、氯霉素、甲砜霉素和诺龙等药物处理效率较好(85%~99%),但对大部分药物处理效果并不显著。

    2014年06期 v.9 1146-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125 ]
  • 基于AQUATOX模型的白洋淀湖区多溴联苯醚(PB-DEs)的生态效应阈值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张璐璐;刘静玲;张少伟;贺晟晨;郭春梅;曹瑞仙;

    为了准确定量生态系统尺度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通过食物网传递的间接生态效应,建立POPs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以强人为干扰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建立了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运用AQUATOX模型评价典型POPs——多溴联苯醚(PBDEs)的水生态系统风险,判定关键浓度阈值。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充分模拟白洋淀中18个优势种群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过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温度和呼吸速率参数敏感;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AQUATOX模型能够有效的评估PBDE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间接生态效应,AQUATOX模型得到的最大无影响效应浓度(NOEC)要比实验室中的NOEC低1~2个数量级。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的生态风险难以根据单一种群的毒性数据进行外推,而AQUATOX模型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风险评价的可靠方法,能够判定在"可接受风险"水平时污染物的浓度阈值。AQUATOX模型为污染物环境基准的制定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法,进而为化学污染物的早期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014年06期 v.9 1156-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6 ]
  • 贵州丹寨金汞矿区尾渣和水土中汞砷分布特征及潜在风险

    孙雪城;王建旭;冯新斌;

    贵州丹寨金汞矿在开采期间,将大量的废渣露天堆放在环境中,这些尾渣不仅含有金,还含有有毒有害重金属汞和砷。本文研究丹寨尾渣中汞和砷的淋出特征以及矿区周边土壤、农作物和地表水汞砷分布特征,并通过尾渣中金含量来评估利用植物提取技术来回收金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0.1mol·L-1Na H2PO4和0.1 mol·L-1Na2HPO4(3:2 V/V)的混合溶液淋洗尾渣,淋滤出的砷含量达到9 929.8μg·L-1;利用0.1 mol·L-1CH3COONH4溶液淋洗尾渣,淋滤液汞含量达到12.12μg·L-1。矿区周边土壤总汞含量和总砷含量分别为11.5~79.7 mg·kg-1和23.7~356.5 mg·kg-1,利用污染程度法和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发对其Hg和As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土壤汞污染严重,污染因子高达10.5~78.7;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62.97;同时该土壤还受到严重的As污染,除了其中一个样点的As污染程度小于0属于未超标,其它样点As污染程度均大于0;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3.41。农作物中总汞含量和总砷含量均超过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分别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2-2012)中所允许最大总汞和最大总砷的10~1 150倍和1.6~7.4倍。位于尾渣堆放点上游的地表水中总汞和总砷浓度分别为102.4 ng·L-1和2 262.1 ng·L-1,流经尾渣堆后,浓度大幅度增加,分别为160.3 ng·L-1和11 571.8 ng·L-1,说明丹寨尾渣可能是潜在的汞和砷污染源。尾渣中金含量为0.54 g·t-1,可以探索利用植物提取技术来回收尾渣中的金。

    2014年06期 v.9 1173-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2 ]
  • 毒死蜱对我国南方稻区水域中12种淡水鱼的毒性

    赵颖;姚苏梅;刘毅华;肖鹏飞;耿翠敏;朱国念;

    毒死蜱作为稻田常用农药,普遍存在于稻区沟渠、池塘和河流中,从而对生活在其中的鱼类具有潜在风险。通过短期暴露试验,比较了毒死蜱在纯水、水-沉积物体系中对淡水鱼的毒性效应,进一步研究了毒死蜱在不同鱼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以及对鱼脑Ach E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12种淡水鱼均表现为高毒或剧毒,最敏感的是太阳鱼,但体系中沉积物的存在会通过吸附作用降低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毒死蜱在鱼体内表现为中等或高富集性,其中斑马鱼的富集系数最大;毒死蜱对鱼脑Ach E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虹鳟最敏感。研究结果为稻田常用农药对水生态环境中鱼类安全的风险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年06期 v.9 1181-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94 ]
  • 微囊藻毒素在银鲫肠道中的累积及其病理学影响

    李莉;雷和花;侯杰;Xue Ting;龙萌;苏玉晶;吴宁;

    银鲫(Carassius auratus),杂食性鱼类,是我国淡水主养品种之一。在富营养化湖泊中,它能以有毒微囊藻为主要食物,导致微囊藻毒素(MCs)在其组织中大量累积。为研究MCs在肠道内累积和代谢特征及其对肠道的毒性影响,分别以50和200μg MC-LReq·kg-1剂量的MCs粗提液(主要含MC-RR和MC-LR)对银鲫进行腹腔注射,并在注射后1、3、12、24、48和168 h后取样。MCs的含量用LC-MS和HPLC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发现,高低两剂量组银鲫肠中MCs的含量均在注射后1 h达最大值(分别为2.8和181.4 ng·g-1DW),然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相对于毒素的累积,MCs诱导的银鲫肠组织损伤具滞后性,注射后48 h内,高低两剂量组肠道的病理变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的增长,病理特征表现为肠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甚至出现坏死、溶解和脱落,杯状细胞数目显著增多,微绒毛结构破坏并伴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结果表明,单次染毒后MCs在鲫肠道中迅速累积后降解,并造成时间-剂量依赖性组织损伤,且低剂量组的损伤是可逆的。

    2014年06期 v.9 118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4 ]
  • 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尿砷甲基化代谢和砷致皮肤损伤危险度的关系初探

    高健伟;虞江萍;韦炳干;柴园庆;杨林生;

    砷中毒具有特异的皮肤损伤特征。为了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高砷暴露、人体甲基化代谢能力与皮肤损伤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在陕南典型燃煤型砷中毒村进行了皮肤损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尿样并分析总砷及形态砷含量,同时计算了用于表征人体砷甲基化代谢能力的指标包括尿中无机砷、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占总砷的百分含量(i As%、MMA%、DMA%),以及一甲基化率(PMI=MMA/i As)和二甲基化率(SMI=DMA/MMA)。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尿总砷含量(UTAs)是砷致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OR=1.038,95%CI:1.003~1.073),二甲基砷百分含量和SMI是皮肤损伤的保护因素(OR=0.883,95%CI:0.798~0.976;OR=0.724,95%CI:0.535~0.978);且砷致皮肤损伤的危险度随砷暴露水平的增高和甲基化能力的降低而增大。

    2014年06期 v.9 1197-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0 ]
  • 1-取代-2-氨基苯并咪唑化合物毒性和热力学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堵锡华;王晓辉;冯长君;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对8个1-取代-2-氨基苯并咪唑化合物分子进行了全优化计算,得到其轨道能(ENHOMO、ENLUMO以及二者轨道能隙ΔE2)、原子电荷(Q)等量子化学参数,以及热能校正值Eth、恒容热容Cv、熵S等热力学性质,并计算了8种1-取代-2-氨基苯并咪唑化合物分子的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m。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建立这些化合物毒性的QSAR模型,以及热力学性质的QSP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和采用逐一剔除法得到的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cv均大于0.84和0.72,利用2个模型得到毒性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分别为0.11和0.20,3个热力学性质预测模型的误差分别为3.89%、4.03%和2.64%,吻合度较好,经检验证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预测能力。研究工作揭示了基团对毒性大小影响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对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在生态环境中的危害性进行评价,可为研发高效、低毒的苯并咪唑类新型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014年06期 v.9 1204-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2 ]
  • 两种除草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及氧化胁迫效应

    王飞菲;郑梦梦;刘树海;张清明;

    为评价两种常用除草剂草甘膦和精喹禾灵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采用滤纸接触法和人工土壤法测定了两种除草剂的急性毒性效应。并通过人工土壤染毒法研究了两种除草剂对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滤纸法染毒48 h,草甘膦和精喹禾灵对蚯蚓为低毒级,其LC50值分别为546.4和638.7μg·cm-2;人工土壤法染毒14 d,草甘膦和精喹禾灵对蚯蚓的LC50值分别为321.4和392.3 mg·kg-1,属低毒级。氧化胁迫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草甘膦(≤4 mg·kg-1)和精喹禾灵(≤10 mg·kg-1)对蚯蚓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而40和80 mg·kg-1草甘膦在暴露7 d内对SOD、CAT和POD活性影响显著,表现为SOD活性显著提高,CAT和POD活性分别呈现降低-提高和提高-降低的变化趋势。暴露7 d内,100 mg·kg-1精喹禾灵对蚯蚓SOD活性表现为先刺激后抑制的变化趋势,CAT和POD活性显著提高。和对照相比,草甘膦污染土壤中蚯蚓体内MDA含量变化不显著,而高浓度精喹禾灵(100 mg·kg-1)污染土壤中,第7和14天时蚯蚓体内MDA含量显著提高。暴露14 d后,草甘膦和精喹禾灵对蚯蚓的氧化胁迫基本消失,说明供试浓度范围内草甘膦和精喹禾灵不会对蚯蚓造成严重的氧化损伤。与急性毒性结果相比,氧化胁迫效应更为敏感,可作为该两种除草剂对土壤生态影响早期预警中的生物标志物。

    2014年06期 v.9 1210-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10 ]
  • 四溴双酚A(TBBPA)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张丽;蒋凤华;曹为;郑立;陈军辉;孙承君;郑晓玲;

    为研究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文设置五个不同浓度组(0、1.0、5.0、10.0、20.0 mg·L-1)进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实验,在96 h内取样分析其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组(1.0和5.0 mg·L-1)叶绿素a、叶绿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48 h之前被显著诱导,最大值出现在24 h;较高浓度组(10.0和20.0 mg·L-1)三种色素含量在48 h之前被显著抑制,24 h达最低值;72 h之后各浓度组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不同浓度TBBPA胁迫下,中肋骨条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一般被显著诱导,SOD活性和MDA含量在72 h和96 h时随TBBPA浓度升高而增加。虽然1.0 mg·L-1TBBPA对中肋骨条藻生长不具有可观测效应,但已影响到其生理生化指标。目前海水中TBBPA浓度较低,尚不会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毒性影响。

    2014年06期 v.9 1219-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4 ]
  • Cr(VI)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幼虾暴露和恢复期肝胰脏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影响

    李磊;蒋玫;沈新强;王云龙;吴庆元;牛俊翔;许高鹏;

    为了探索水体中Cr(VI)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毒性效应,通过Cr(VI)的暴露(15 d)和清水恢复实验(15 d),研究了Cr(VI)对脊尾白虾肝胰脏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15 d的暴露,5 mg·L-1(高浓度)、0.5 mg·L-1(低浓度)实验组肝胰脏的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两个浓度实验组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MDA在暴露阶段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在15 d后两个浓度实验组MD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5 mg·L-1实验组的MDA含量依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0.5mg·L-1实验组的MDA含量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通过15 d的暴露,两个浓度实验组MTs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15 d的清水恢复后,两个浓度实验组MTs的含量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

    2014年06期 v.9 1226-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0 ]
  • 在线生物毒性监测技术预警水质有毒物质污染与因果关系分析的案例研究

    张苒;黎如昊;刘芸;易皓;

    有毒化学物质排放引起的水质污染可以用暴露后水生生物的生物学响应来监测预警。本文利用2013年7月份广东某水源流域发生的一次突发污染物事件作为案例分析,讨论在线生物预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发光菌抑制和鱼类行为改变的生物预警技术均能够有效判别突发性污染事件。结合预警后的采样和化学分析,18种金属元素和114种有机污染物监测指标中,所有指标的浓度均低于国家地面水水质II类标准(GB3838-2002)。在能够检出的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中,超出检出限最大的金属元素是钡,达到检出限的870倍;超出检出限最大的有机物是二氯甲烷,是检出限的145倍。根据文献发表的毒性数据和毒理学证据,推测本次案例研究中的二氯甲烷是潜在的污染因子;二氯甲烷通过其神经毒性和较强烈的嗅味影响到青鳉鱼的运动行为、导致报警。另外,文章分析了生物监测技术的优点和缺陷,以期为进一步开发水源污染生物预警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2014年06期 v.9 1232-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8 ]

学术观点和读者来信

  • 理论毒理学研究进展

    姜允申;

    毒理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化学物质剧增,迄今登记在册的化学物质已超过2 600万种,每年还新增2 000多种,因此传统的毒性鉴定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针对各种化学物质的细致的毒理学研究更是难以实现。因此毒理学必须在理论层面实现突破,缩短研究时间,减少研究经费及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时可使化学物质得到更安全的应用。另外,动物保护已列入议事日程,不再允许大量使用动物做毒理方面的实验,这些促进了理论毒理学的发展。

    2014年06期 v.9 1239-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8 ]

总目录